《投名状》背后的历史疑云
——被迷雾笼罩的“刺马案”
随着电影《投名状》的上映,一段沉寂已久的历史再次浮出水面。《投名状》的故事原型是大名鼎鼎的“晚清四大疑案”之一的张文祥“刺马案”——两江总督离奇遇刺,凶手当场被捕,动机疑点重重,结案一拖再拖。是复仇,还是情杀,抑或是政治谋杀?重重迷雾笼罩在这部《投名状》背后的故事中……
神秘刺杀
真实的“刺马案”发生在清朝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8月22日),时任两江总督(即今江苏、安徽、江西、上海四省市的军政最高领导)的马新贻结束了当日的兵士检阅,从射箭场打道回府。当他走到府衙门口的时候,一个早在路边埋伏许久的人忽然冲出人群,径直冲向马新贻。
这人一边口呼冤枉,一边拔出匕首,刺中了马新贻的右肋。马新贻当场呕血仆地,第二日便一命呜呼了。奇怪的是,这名凶手刺中马新贻后不但不逃,反而大呼:“刺客是我张文祥”,坐以待捕。
这是一桩真实的奇案——堂堂封疆大吏遇刺身亡,案件一发,朝野震动。刺客如何能轻易行刺得手?又是怎样的深仇大恨让他如此无所畏惧?这怪诞的案情让慈禧太后也不禁惊问:“马新贻此事岂不甚奇?”
但更奇的是凶手的供词。朝廷派来曾国藩和刑部尚书郑敦谨反复督审,凶手供出了三点作案动机:他的妻子和钱财被人霸占,于是找到时任浙江巡抚的马新贻拦轿喊冤,但马新贻没有受理。后来张文祥几经辗转虽要回了妻子却失去了钱财,妻子一气之下自杀了,他因此憎恨马新贻;他的很多海盗朋友被马新贻捕杀,他要为朋友报仇;马新贻还查封了他的典当行生意,断了他的生路。于是新仇旧恨交织,使他密谋两年,最终找到机会刺杀了马新贻。
但这份荒唐的供词自然无法令人相信,于是案件被一拖再拖,疑云重重。
流言四起
案件悬而未决,民间却早已流言四起。相关的传说千奇百怪,但主要的因果关系不外乎三种——复仇、情杀和政治谋杀。
先说复仇说。传说张文祥曾是一名捻军(当时一支农民起义军)的小头目,在被清军将领马新贻打败后,与结拜兄弟邱材青、龙启云在浙江沿海结寨。后来张文祥加入了太平军,邱材青、龙启云留守石寨。结果石寨再次被马新贻剿灭,张文祥的两个兄弟被杀,他的妻子也被寨中的叛徒霸占。被逼上绝路的张文祥誓报此仇。
其次是情杀说。相传张文祥在做捻军头目时俘虏过清军将领马新贻,马新贻趁机劝说张文祥投靠朝廷。张文祥被马新贻的言语打动,于是叫上他的两个兄弟——曹二虎和石锦标,与马新贻四人一同结拜,投奔了清军。此后,马新贻的官运渐旺,却见利忘义,疏远兄弟,又因为看上了曹二虎美貌的妻子,竟将曹二虎设计杀死。于是,张文祥一怒之下为兄报仇。
最后是政治谋杀说,其中涉及“督抚不和说”和“湘军示威说”。前者是猜测马新贻与巡抚丁日昌不和,丁日昌派人将其刺杀。但更为可信的是后一种说法:曾国藩的湘军在剿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势力壮大,朝廷于是派马新贻(回族)作为两江总督,一来镇守,二来节制湘军,并暗中彻查湘军攻陷南京后太平天国巨额库银的去向。而马新贻到任的两年中,对猖狂的湘军进行了多次裁制,激起了湘军的愤怒,于是,湘军势力“公然大胆”地策划了“刺马案”,给朝廷一个响亮的警告。
电影《投名状》的剧情融合了三种猜测的合理成分,以情杀说为主线,政治阴谋说为真相,复仇说做点缀,把故事讲得扣人心弦。而真实的案件本身由于涉及清廷、太平军、湘军、捻军等众多集团,牵扯到慈禧太后、曾国藩、丁日昌等重要人物,又包含造反、复仇、夺妻、满汉争权等诸多传奇元素,涉案因素太广,真相已难寻求。
最终,轰动一时的“刺马案”随着主犯张文祥被“凌迟处死,剖心致祭”而草草结案。真相虽已湮没,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