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趣谈·顾梅羹
顾梅羹(1899~),名焘,以字行,号琴禅,古琴家。四川华阳人。毕业于湖南建国大学法律政治科。出身古琴世家,自少从父、叔习古琴,得川派琴家张孔山大师琴艺真传。1920年在参加全国古琴会演后,遂留申报馆授琴。次年赴太原任山西育才馆、国民师范学校雅乐专修班古琴和中国音乐史教师。1947年任湖南省立音专教授。1956年任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通讯研究员。1959年调任沈阳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教员。1981年晋升教授。为中国音协会员,辽宁音协理事,辽宁古琴研究会会长。所演以《高山流水》《潇湘水云》《醉渔唱晚》《平沙落雁》《秋塞吟》等最为著称。与查阜西合编有《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等。
“飞瀑连珠”的悲喜剧
顾梅羹先生是一位川派古琴演奏家,同时,他又是一位古琴收藏家。在他的藏品中,有一件“飞瀑连珠”的古琴,为稀世珍品,用这张琴演奏古曲《流水》《忆故人》,古雅浑厚,清音遏云绕梁,格外动人心魂。此琴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宁献王朱权亲制,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琴的外观奇拙雅致,琴面涂漆,色彩灰暗,上面散布一排排细密的“断纹”,只有用过200年以上的琴才能产生这种纹理。明朝灭亡后,这张古琴于1722年被辽阳文士李拙庵在“尘垢中”以“轻价”购得。这位收藏家得琴后,曾题诗于琴头。这张古琴在李家珍藏了142年以后,于1864年被另一位收藏家—湖南长沙寿田陆长森所得。陆长森仅收藏了20余年,又为顾梅羹的祖父顾少庚所得。顾少庚是在长沙宦居时买到这张古琴的,经过顾少庚的儿子,最后传给了顾梅羹先生。
以后,这张古琴便在顾先生手中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演出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壮剧”。1938年长沙发生一场震惊国内外的大火,古琴险些被焚。这年10月,日本侵略军攻下武汉,长沙危在旦夕。蒋介石倡导所谓“焦土抗日”,即自己烧毁一切,不给日寇留下什么。达官贵人早已杳然而逃,平民百姓只好出城避难,号哭声震天动地。顾先生带着一家老小和这张“飞瀑连珠”琴仓皇出城,避居到偏僻的乡间。11月,长沙城成为一片火海,顾先生家藏的其他9张古琴,连同房屋化为灰烬。在痛惜之中,略感安慰的是这张古琴幸存。此后,这张古琴一直和顾先生朝夕相处,度过了许多坎坷的岁月。它伴随着他,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迎来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用这张琴赞颂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新生活给他带来的欢欣。
然而,不幸的事骤然降临,“文革”的“炮火”震撼神州大地,一些卓有成就的知识分子遭到了空前的劫难。顾先生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被批斗、抄家,写检讨,他再也不能用手指去拨弄琴弦。1968年,开始“清理阶级队伍”,顾先生的这张古琴及全部珍贵琴谱被一古脑儿地抄走。此时,他已不在音乐学院工作,而被下放湖南农村“劳动改造”。古琴一直锁在区革委会的保管室,尘蒙灰罩达10余年。身处逆境,心系古琴,梦魂相绕,其情苦,其意切。或许可以说,他之所以能够活下来,与他惦念着古琴,希望有朝一日与它相逢,重弹一曲,有着密切的关系。1976年10月,穷凶极恶的“四人帮”被粉碎,顾先生终于平反昭雪,并重返音乐学院执教。1979年,古琴再度回到他的手里。抚琴追昔,顾先生热泪盈眶,欣喜若狂。
顾先生的古琴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几乎贯穿了他生命的全过程。失而悲,得而喜,失而悬念不已,得而兴奋不已,个中的人生体验何其多姿多彩!
紫漆仲尼式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