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趣谈·徐悲鸿

印章趣谈·徐悲鸿

《徐悲鸿》: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数度赴苏联、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展览中国画。抗日战争时,屡在国外举行画展,用画款救济祖国难民,并参加民主运动。历任北京大学、桂林美术学院及前中央大学等校教授。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在绘画创作上,一贯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写实作风。他善于汲取西方绘画之长,继承我国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代表作有《奔马图》等。

“自强不息”印

此印是钤盖在徐悲鸿创作的骏马图上的,它讴歌了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徐悲鸿的一生同马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笔下的奔马,随着时代脉搏的跳动,不断地跃出纸面表达着他与劳苦大众心心相印、与祖国安危紧密相关的一片赤诚。1940年,徐悲鸿在印度讲学,举办画展,他得知鄂北打胜仗的消息,立即泼墨作《群马图》,并题词曰:“二十九年五月,昔有狂人为诗云‘一得从千虑,狂愚辄自夸。以为真不恶,古人莫之加’。悲鸿时客喜马拉雅山之大吉岭。”又题:“鄂北大胜,豪兴勃发。”1941年,他在新加坡举办筹款画展之际,听到长沙会战消息时,夜不能寐,连夜画了大幅奔马,并写道:“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也,企予望之。”1942年冬,徐悲鸿回到祖国,为了表示他与全国人民一道抗日到底的决心,又挥笔作马,这是一匹“向前敲瘦骨,犹有带铜声”的傲骨嶙峋的野马,抒发了他傲骨铮铮的情怀。

徐悲鸿像

徐悲鸿笔下无凡马。他惯常画瘦骨铜声的野马,而不喜欢画膘肥毛滑的鞍马。他画马独创一格,或长啸于山林的立马,或驰骋于荒原的奔马,或渴饮于水的饮马,或迎风屹立的战马……虽千姿百态,却都铁骨铮铮,寄托着他的反抗和追求。1949年1月,北平解放了,中国天亮了。徐悲鸿欣喜若狂,奋笔作奔马,题为《奔向太阳》。1950年,美帝侵略朝鲜,病中的徐悲鸿身体很虚弱,但却怒火燃烧,他为志愿军英雄事迹所感染,抱病挥笔,连连作画,先后挑选了6幅奔马图送给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可爱的人。他在送去的第一幅奔马画上题道:“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平崎岖大道平。”左下角特钤“自强不息”闲文印,诗、书、画、印相映成辉,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1953年初,也就是在徐悲鸿逝世的前夕,他还精心绘制了一幅奔马图,准备送给毛主席,并在上面题写两句:“百载沉疴终日起,首之瞻处即光明。”抒发了他对共产党和毛主席无比崇敬的感情。徐悲鸿一生画马,他笔下的马奔腾不息,他自己亦如奔马永不停蹄。

“悲鸿生命”印

这是徐悲鸿的一方收藏印,这方印链接着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徐悲鸿爱画如命,特别是有价值的艺术品,更视为生命一般珍贵。在他收藏的数以万计的艺术品中,有一幅名曰《八十七神仙卷》的古画,相传这幅画是唐代的作品,画面上的87位神仙形象优美,线条如行云流水,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珍贵的人物画之一,也是研究我国艺术遗产中极其难得的资料。此画得之极其不易。徐悲鸿早就听说过这一国宝被帝国主义者盗走,多年一直寻求这幅画的下落。1938年他到南洋举办画展时,途经香港,竟无意中从德籍中国画收藏家马丁夫人手里发现,他倾其所有将此画买到。谁知1942年他在昆明避乱时,此画竟被盗贼盗走。徐悲鸿伤感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认为这是生平中最大的不幸。直到1943年,一位姓刘的将军在成都的一个地方发现这幅名画的踪迹。刘将军说:“徐先生,你必须拿出2 0万元(法币),我才能将你日思夜想的《八十七神仙卷》拿到手,物归原主。”徐悲鸿一口答应。当拿到《八十七神仙卷》时,徐悲鸿激动得两手颤抖,热泪夺眶而出。不用说,这是徐悲鸿最珍贵的“生命”了。他特地请人刻了一方“悲鸿生命”的印章,郑重地钤盖在画卷上。这幅画是徐悲鸿珍藏的视若“生命”的宝贝。在他1953年去世之前,他将此画献给了国家。

“悲鸿生命”从印文上看亦是非同寻常。一般的收藏印,其前多有姓名别号或是斋馆名称,在末了有“藏”字或“珍藏”、“秘藏”、“考藏”、“收藏”等,如系藏书,则藏下有“书”、“古籍”、“善本”等。也有一些与收藏相关的印无姓、名、斋、馆之类,如“鬼物呵护”,是因为古代人迷信,以为凡属稀世珍品都有鬼神保护,以免损坏。徐悲鸿的这方收藏印刻的却是“悲鸿生命”,这是以往收藏印所未见的,此印无“收藏”一类字样,却让人刻骨铭心。

“秀才人情”印

徐悲鸿一生从事绘画,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发掘培养优秀的美术人才,为他们开辟道路,甘做人梯。他还不断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义卖,将收入捐给社会。抗战爆发后,他曾在南洋各地举办画展,辗转3年,卖画所得10万美元全部捐给祖国抗战事业。他把向朋友赠画视作“秀才人情”。他画了一幅《双猫图》送给朋友当婚礼贺礼,上面盖的是一方“秀才人情”印,慷慨而又自谦。其实,这个礼若按今日的价值来看那是太大了。

“江南贫侠”印

徐悲鸿给自己刻过一方“江南贫侠”,道出了他贫寒的家境和少年时代的豪气与刚烈。徐悲鸿从小生活在农村,4岁起在家塾读书,并对绘画产生兴趣。因家境不好,每到农忙他都要帮助干农活儿,瓜熟了还得看瓜守夜。眼瞅瓜熟了,但熟瓜好瓜却都得拿去卖掉,自己只能吃些烂瓜。他问母亲何以如此,母亲说是“命”不好,该受苦。早年的徐悲鸿常到茶馆听说书,看地方戏,从小对小说、戏剧中的英雄好汉十分佩服。他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豪杰,常和小伙伴一起提着竹木棍棒,围着村子跑步习武,并不避寒暑坚持游泳。后来他便刻了这方“江南贫侠”印,还常在画上署名“神州少年”,款与印相辅相成,让人想起这位艺术大师的人生经历和英雄气概。

徐悲鸿印

自强不息

吞吐大荒

徐悲鸿绘《竹报平安》,上钤“徐”、“自强不息”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