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伯夷、叔齐》人物故事小传

《伯夷、叔齐》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伯夷、叔齐》人物故事小传

伯夷和叔齐是商代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在最初,叔齐以王位让弟伯夷,伯夷不受,两人舍弃王位同时投奔了周文王。后来,两人又叩马谏止周武王讨伐商朝,商亡后,又隐于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两人的贤行懿德主要体现在蔑视功名富贵和持守道义气节两方面,所以深受后代文人的推崇。



〔正 史〕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②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③。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④,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⑤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杀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⑥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⑦,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⑧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⑨?于嗟徂兮⑩,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11)。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12),肝人之肉(13),暴戾恣睢(14),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15),时然后出言(16),行不由径(17),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19),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20)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21),众庶冯生(22)。”“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23),非附青云之士(24),恶能施于后世哉(25)?



《史记·伯夷叔齐传》卷六一





〔注释〕



①怨是用希:怨恨因此就少了。是,此。用,因。②轶诗:指下文的《采薇》诗,因未编入《诗三百》,故称轶诗。③盍往归焉:便一起归附他去了。盍,合。④木主:祭祖先所供的神主,以木为之,上书死者姓名,也称神主牌位。⑤爰:乃。⑥兵:用兵器杀死他们。⑦义不食周粟:持守道义而不吃周朝的粮食。⑧且:将。⑨安适归矣:又往哪里去呢?安,哪里。适,往,至。⑩于嗟:嗟叹之辞。于,通“吁”;徂:通“殂”,死。(11)蚤夭:早死。蚤,通“早”。(12)不辜:无罪之人。(13)肝人之肉:脍人肝而食之。(14)暴戾恣睢:凶残暴戾,恣意妄行。(15)择地而蹈之:选择地区隐居。蹈,踩。(16)时然后出言:碰上合适的时代然后才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17)行不由径:行动不走常人的途径。(18)从吾所好:顺从我的爱好行事。(19)“岂以其重若彼”二句:哪里会认为盗蹠尊贵,伯夷、叔齐轻微呢?(20)贾子:指贾谊。(21)夸者死权:贪权势以矜夸的人,终究要死于权力的争斗。(22)众庶冯生:老百姓看重自己的生命。冯,通“凭”,凭借,依靠。(23)砥行立名者:砥行修德以建立名声的人。砥,磨砺。行,德行,品性。(24)附:攀附,依附;青云之士:指高高在上的达官显贵。(25)恶:何,怎么;施:延续,留传。



〔相关史料〕



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野有妇人谓之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于是饿死。



辑本《古史考》



武王伐纣,夷、齐不从,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时王摩子入山,难①之曰:“君不食周粟,而隐周山,食周薇,奈何?”二人遂不食薇。经七日,天遣白鹿乳之。二人私念:“此鹿食之必美”。鹿知其意,不复来,二子遂饿而死。



《绎史·烈士传》卷二○





〔注 释〕



①难: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