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商鞅》人物故事小传

《商鞅》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商鞅》人物故事小传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又称公孙鞅、卫鞅、商君。年轻时喜好钻研法家学说,曾为魏相公叔座效力。叔座知道商鞅贤能有为,在病危时从魏国利益出发,建议魏惠王重用商鞅,如实在不想用则杀了商鞅,以免为别国所用,有损魏国利益。叔座又将这情况告诉了商鞅,劝商鞅逃离魏国。商鞅闻讯泰然。后来听说秦孝公诚意求贤,就西行入秦。在秦孝公接见时,说以霸道理论,秦孝公连听3日不觉厌倦。于是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制和推行变革法令。商鞅任秦相国,推行改革10年,秦国一扫积弊,兵强国富,为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由于改革触及了宗室贵戚的利益,商鞅终被秦惠王车裂而死。



〔正史〕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①。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②;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③。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④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⑤。”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⑥。不告奸者腰斩⑦,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⑧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⑨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⑩,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史记》卷六八



[注释]



①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意即各种顾虑太多难于成事。②见非于世:受到社会非议。③见敖于民:被公众不理解。④溺:局限。⑤无邪:没有过错。⑥连坐:即连坐法,一人或一家犯法,相关的十余户皆受牵连。⑦腰斩:古代酷法,将犯人拦腰斩断。⑧僇力:合力。⑨黥:古代刑法,在犯人脸上刺字。⑩公战:国家发动的战争。



[相关史料]



【纲】 卫公孙鞅入秦。【目】 秦孝公令国中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①,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之,乃西入秦。

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②。事魏相公叔座,座知其贤,未及进。会病③,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④,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默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鞅既至秦,因嬖臣⑤景监以求见,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孝公大悦,与议国事。

【纲】 壬戌,十年,秦以卫鞅为左庶长,定变法之令。【目】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鞅言于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乃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⑥;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鞅曰:“此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纲鉴易知录》卷五



卫鞅亡⑦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读请,古代的一种肉刑,用刀刺刻额脸等处,再涂上墨)劓(读艺,古代肉刑,即割鼻)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⑧,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⑨,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⑩。”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秦策一》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君曰:“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11)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故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修古(12)而兴,夏殷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曲学多辨,愚者笑之,知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之不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



《商君书·更法第一》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秦策一》



【纲】 辛巳,二十九年,秦卫鞅伐魏,诱执(13)其将公子卬而败之。魏献河西地于秦,徒都大梁。秦封鞅为商君。【目】 卫鞅言于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叛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14)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公从之,使鞅将兵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御之。

军既相距(15),鞅遗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欲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卬以为然,乃与会。盟而饮,鞅伏甲袭卬,虏之,因大破魏师。

魏惠王恐,献河西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大梁。乃叹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秦封鞅商、于十五邑,号曰商君。

【纲】 癸未,三十一年,秦伯卒。秦人诛卫鞅,灭其族。【目】 秦孝公薨,太子立,是为惠文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出亡,欲止客舍,舍人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叹曰:“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不受,内之秦。秦人攻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初,商君用法严酷,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尝临渭论囚(16),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尝问赵良曰:“我治秦,孰与五羖大夫贤?”良曰:“千人之诺诺(17),不如一士之谔谔(18)。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诺”良曰:“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穆公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君,一救荆祸。其为相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19)。及其死也,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今君之见也,因景监以为主;其从政也,陵轹(20)公族,残伤百姓。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贪商、于之富,宠秦国之政,畜百姓之怨,而无变计。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21),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商君不听,居五月而难作。



《纲鉴易知录》卷六



[注释]



①尊官:即封官职。②刑名之学:即法家之学,主张以刑法治国。③会病:患病。④不可讳:古人讳说死亡,意即去世。⑤嬖臣:宠幸之臣。⑥复其身:复即免除,免除劳役或赋税。⑦亡:离开。⑧妄取:不该得到之物。⑨莅政有顷:统治了一段时间。⑩图之:采取措施。(11)訾:非议,批评。(12)修古:依照古法。(13)诱执:以骗诱来捕捉。(14)东乡:乡即向,东乡即向东控制。(15)距:同拒,此为两军相对。(16)临渭论囚:在渭水边审判犯人。(17)诺诺:顺从的样子。(18)谔谔:反驳之貌。(19)劳不坐乘,暑不张盖:疲劳时不坐车,烈日下不打开伞盖,比喻勤政。(20)陵轹:侵犯,欺辱。(21)捐宾客而不立朝:丢下大臣而不上朝,意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