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科技文化·圆明园
中国清代名园之一。遗址在北京西郊海淀附近。一般所说的圆明园,还包括它的两个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万春园)在内,故又称“圆明三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是在一座明代私园的旧址上建成,雍正时扩建为皇帝长期居住的离宫。乾隆时再度扩建,乾隆九年(1744)竣工。后又在园东侧辟建长春园,在园东南辟建绮春园。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全部建成。构成三位一体的园群,周约10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草,罗列国内外名胜40景,有建筑物145处,它在继承北方园林传统的基础上广泛汲取江南园林的精华,成为一座具有极高艺术水平的大型人工山水园。其150多组建筑群各具特色。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这是在中国宫廷里首次成片建造外国建筑和庭园。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是中国当时一座最出色的行宫,并通过传教士的信函、报告的介绍而蜚声欧洲。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劫掠园中珍宝,并纵火焚毁这座旷世名园,只留下残壁断垣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