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医药文化·八法

中华传统文化·医药文化·八法

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基本治疗方法。临床可以根据不同的病症,或单独使用,或相互配合使用。八法来源于《伤寒杂病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结合脏腑经络学说,和四诊、八纲等辨证方法,从伤寒和杂病各类病症中,总结出多种治疗大法,成为后世八法的基础。宋元时期,对治疗方法曾出现学术争鸣,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例如有在治法上强调降心火,益肾水的“寒凉派”;有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的“攻下派”;有认为治病要照顾脾胃的“补脾胃”派;有在治疗上注意养阴的滋阴派。丰富了治疗方法的内容。至清代,程钟龄总结出“治疗八法”理论:“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尽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之方,则汗、吐、下、和、湿、清、补、消八法尽之。”直到现在,除其中吐法不常使用以外,其他七种都是临床最常使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