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理学概观·“发明圣学”

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理学概观·“发明圣学”

依理学家自己的看法,理学是儒学中“发明圣学”的一个统系。北宋儒者深感于唐代韩愈《原道》之文:“斯道也,何道也? 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也。”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相信有一个至上的神秘之“道”支配着这个世界,並且相信古代的“圣人”已经完全把握了“道”。按韩愈所说,这种数圣一脉单传的学术—“圣学”,自孟轲死后,不得其传。这好比宣布了一个迷失所在的宝藏,北宋时期许多学者跃跃欲试,都想去探寻它。如何开掘圣学宝藏,述圣人之道,绍圣人之统,以抵制老、佛之“道”的影响,这曾是北宋儒者的重大课题。

开掘圣学宝藏的道路可以说是荆棘丛生的。宋承五代之弊,五代时期人伦关系受到极大的破坏,人格下降,道德水平低下。理学家要突显儒家的道德精神,重新树立“人伦之极”,就必须清除各种思想障碍,从儒学外部说是对老、佛之学的耽迷,从儒学内部说是功利之习和词章末伎对于“道”的汩没。理学家要开辟一块思想基地,建设宏伟的精神殿堂,以陈展他们所发现的圣学宝藏。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项重建儒家人文精神的伟大的思想工程。尽管当时朝廷许多名公巨卿对理学表示支持,但理学本质上是儒者中所谓“豪杰之士”由民间发起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建构起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南宋理宗时,由于真德秀、魏了翁等人的积极倡导,理学确立了思想统治地位。

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周(敦颐)、程(颢、颐)、张(载)、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或以地望称其学为濂、洛、关、闽、青田、姚江。理学的流派,按旧史划分,一般分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张载的关学“宗盟斯文、羽翼道统”,附翼于程朱理学。今人大多将理学分为三派:以张载为代表的气本论,以程朱为代表的理本论,以陆王为代表的心本论。

综观理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对它加以把握。理学各派随其所标宗旨不同,对这四个方面也各有侧重:

(1)形上学,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讨论,主要有理气、性气、道器等范畴,此在张载、程朱等人那里讨论较多。陆王所称之世界总与主体相联系。因而他们多将形上学与心性学合并来讲。世界本原问题,是一无法验证的纯粹思辨的问题,古人于此多为拟议推度。各人虽见解不一,但多能相互涵容,不似今人执意之坚。

(2)自然哲学,此是对自然界现象所作的解释与假说,这部分内容可以反映理学家的自然科学的水平,张载、朱熹等少数理学家对这一问题较为重视。陆王学派及大多数理学家对此问题几乎不讲或讲得很少。

(3)心性学及伦理学,此部分内容有关心性本体、心性修养及道德认识、践履问题。心性本体与形上学联系,这是理学诸派的共同的思想核心。理学各派多围绕道德修养方法问题进行争论。

(4)以正心诚意为根本的教育与政治方案,这是理学家称之为“圣人之学”的理想目标。

朱熹的理学体系涵盖上述四个方面,他被看作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身后还有许多理学家对理学作过重大发展,为什么要称朱熹为理学集大成者? 这主要是在说明朱熹的理学体系恢宏博大,不仅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他的学说被看作理学的主流,理学的正统。朱熹回答了君主时代所能碰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他的著作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其中肯定有许多合理的因素。但后来人对他的思想太绝对化了,把它看成永恒的真理,结果他的思想反而成为束缚思想的教条。

陆、王心学强调在心性之本处用力,排斥知识的体系。他们认为,圣之所以为圣,本不在无所不知,而在人所同具的本心智慧的能动运用与发挥。因而陆、王学派不像程朱学派那样设置许多“规矩禁防”,他们的心智比较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