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科技文化·岁差规律
岁差是地轴进动引起春分点向西缓慢运行而使回归年与恒星年短的现象。东晋虞喜通过同一时节星辰出没时刻与古代记录的比较,提出了岁差概念。认为太阳周年视运动一周天,并非就是冬至一周岁,应该“天为天,岁为岁”(《新唐书·历志》)。并根据历史记录进行推演计算,提出了每50年向西移动一度的岁差值,“通而计之,未盈百载,所差二度”,“五十年退一度”。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上的一大发展,使中国历法较早地区分了恒星年和太阳年。南朝祖冲之,在编制《大明历》时,首先把岁差的存在应用到编制历法中。隋代刘焯、唐代一行、北宋周琮和皇居卿、南宋陈得一等人不断对岁差常数进行研究,取得更为准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