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学·我国传统金石学在考古学史上的地位
所谓“金石学”,就是“研究中国历代金石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以及所刻文字图像之体例、作风,上自经文考订,文章义例,下至艺术鉴赏之学”(参阅朱剑心:《金石学》,第3页)。金石学的所谓“金”,即“吉金”,主要“以钟鼎彝器为大宗,旁及兵器、度量衡器、符玺、钱币、镜鉴等物,凡古铜器之有铭识或无铭识者皆属之”。而所谓的“石”,又称为“乐石”,主要“以碑碣墓志为大宗,旁及摩崖,造像,经幢,柱础,石阙等物,凡古石刻之有文字图像者,皆属之”(参阅朱剑心:《金石学》,第3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9月新一版)。“金石”二字连用为一词,较早应见诸先秦文献《墨子》。《墨子·天志中》“书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这里的“金石”,即指奴隶主统治阶级把发生的大事或所获的殊荣铭铸在铜器,或勒刻上石,以求不朽并戒后世子孙“永宝用”的文字而言。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各国诸侯相竞“刻金石”以记其“成功盛德”。就是秦始皇本人,也对此大加效法,身体力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史记·秦始皇本纪》)。但是,用“金石”来界定一门学问,即“金石学”的正式使用,应自宋代开始。宋朝学者曾巩最早编有《金石录》一书(书已失传),其后赵明诚又编成《金石录》为书名的著作。郑樵在编纂《通志》时,把“金石”列为二十略之《金石略》。自宋代把“金石”做为一门专门的学问——金石学以后,标志着这门自秦汉以来经过长期蕴酿的学问,有了专门的研究对象和积累了大批资料,金石学形成了。
作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近代考古学的“蕴酿时期”的传统金石学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经过秦汉以后历经隋、唐的长期“蕴酿”,到宋代正式形成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其间经过元、明的中衰,到清朝初年再度复兴,清朝末年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随着清末民初中国近代新史料的大发现和西方先进史学思想的传入,传统金石学被注入了新的血液,发展为已非昔日同日而语的“古器物学”时期。而随着我国近代考古学的形成,田野考古学的科学方法被金石学研究所应用,因而将传统金石学研究纳入了考古学研究领域。从此,金石学研究已成为考古学研究的一部分,而“传统的”金石学研究也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