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本岛人本—儒学与传统神学·反神学的特质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春秋时期脱胎于巫史之学的理性思潮的结晶。这一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立足于现实的人生社会,着眼于现实的社会改造,注重以仁政德治取得民心以巩固统治地位而不再用上帝鬼神作为主要威慑力量(虽然仍未摆脱“神道设教”的神学影响)。作为一个生于乱世、从社会底层成长起来、知识渊博、头脑清醒、锐意变革社会现实的封建领主阶级思想家、政治家的孔子,对于这一理性思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作了有选择、有批判的充分吸收,使之成为自己“仁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人本思想为重要特色的孔子儒学,就是对这一理性思潮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晶,是春秋时期无神论思想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从研究孔子最可靠的资料《论语》来看,儒学的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阐发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用“仁义礼乐”之道治理国家,改造社会,探求人生,指导门徒。孔子是个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者,而不是向往彼岸的宗教家。虽然孔子的思想中充满了有神与无神的矛盾,但以人本思想为特征的无神论倾向是其积极的主流。他轻天道,重人道;轻鬼神,重人事;轻迷信,重理性,在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许多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讨,创造性地发展了春秋时期的无神论思想,为中国古代无神论立下了一块坚实的奠基石。
在中国无神论史上,儒家或受儒学影响的思想家占有重要地位。从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到否定天人感应的司马迁、扬雄;从大胆否定谶纬神学的桓谭、张衡,到对封建神学进行全面批判,建立了无神论体系的王充;从坚决批判道教神仙方术的曹植,到坚持“神灭论”,勇斗佛教徒的范缜;从提出“天人不相预”、“天人交相胜”,肯定“人定胜天”的柳宗元、刘禹锡,到把生死看作气之聚散,否定鬼神和轮回报应的二程、朱熹;从创立了“元气本体论”,在理论上批判了佛、道世界观的张载,到阐明“谋事与成事皆在人”的叶适;从谢应芳的《辩惑编》到熊伯龙的《无何集》;从系统批判宗教神学、封建迷信,并把封建神学的流行归于最高统治者的王廷相,到发展了王充、张载的气一元论,从而登上了古代朴素无神论高峰的王夫之……这一个个闪耀着无神论光辉的名字,如河汉群星,照亮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界。他们用现实的观察、理性的思考、精辟的分析、勇敢的战斗,不断地批判和抵制了宗教神学、世俗迷信的妖风迷雾,把无神论思想从一个高潮推向又一个高潮,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并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儒学的无神论思想,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1)以王权抵制神权。儒家学者最重视社会政治问题。他们抱着积极入世的态度,坚持刻苦学习,探求人间真理,一边精心设计救世方案,一边争取从政,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建立一个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大一统封建国家。他们几乎人人都在封建政权中任过职。这就加强了无神论的地位和影响,巩固了王权,抑制了神权,使中国的王权一直高于神权。由于孔子儒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打着儒家旗号的无神论思想家又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政府官员,所以,中国古代无神论虽然从根本上来说不为推行愚民政策的封建统治者所欢迎,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承认和容纳,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甚至有些封建帝王也接受一些无神论思想。许多进步思想家虽因宣传无神论触怒“龙颜”而遭受打击,但总的来看,并没有出现像西欧中世纪反宗教神学的“异端”思想家那样受到大规模残酷迫害的情况。统治者有了强大的王权及其得力的精神支柱—儒学,也就不必过多地依靠神权了,这就使中国避免了西欧中世纪那样神权占据支配地位的状况。西门豹、范缜、王安石等在他们的职权范围内对神学理论和现实迷信的批判,则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与社会政治思想紧密相结合,为现实政治服务,是中国古代无神论的一个重要优点,也是中国古代无神论的一个重大缺点。加强王权的目的,使中国古代无神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加强了抵制神权的力量,但也使无神论的发展受到统治者的严格限制,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局限。
(2)以人道遏制神道。孔子非常注重人道,即治国做人的道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等。他全面地继承、总结和发展了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前人伦理思想的积极成果,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运用道德思想调整全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改变社会政治风貌的问题,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完整的封建主义伦理思想体系,作为维系封建统治的工具,从而否定了以鬼神祸福人类的神道,这对后人的无神论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把完整的道德理想—“君子之道”作为志士仁人的修身立命之本,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终生奉行的大道,充分反映了他对“自我”人格的发现和对他人人格的尊重;他高度赞扬尧、舜、周公、管仲等圣君贤相在治理国家、造福人类方面的作用和成就,用英雄史观代替了上帝史观;他把仁政德治、道德教化作为治国之本,从根本上否定了以神为本,充分挖掘了人生的价值,要求提高人的地位,维护人的尊严,提倡通过人类自身认识自己,管理自己,为把人从神的重压下解放出来,遏制宗教神学的流行作出了重要贡献。孔子基于人本思想基础之上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人类智慧之树上的一只早熟的苹果,闪耀着先知的光芒。它为中国封建社会以及世界文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3)以力学致知破除宗教神话。宗教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上帝(或者神仙)创造一切,主宰一切。在鼓吹神的威力,贬低人的智慧,推行愚民政策,阻碍科学发展方面,宗教竭尽了吹牛撒谎之能事。而戳穿这些谎言的最好方法就是发展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诉诸真理。通过学习、总结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经验,找出自然、社会自身的发展规律,还其庐山真面目。这样,一切宗教神话也就不攻自破了。儒家学者都以力学致知的孔子为楷模,通过踏踏实实的刻苦治学,努力掌握最广博的知识。由于儒家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人本思想中存在着忽视自然科学研究的倾向,以人道推知天道,以个人经验合理外推认识世界的模式中存在着以主观想象代替具体研究的缺陷,很少进行观察、实验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独立研究,他们的自然科学知识就相对地显得不足而且不够准确,从而影响到无神论水平的提高。
(4)以实用理性批判神学迷信。儒家的无神论讲求实际,通俗朴素,具有广泛的社会现实性、一定的理论性、科学性而思辨色彩不浓。他们在同有神论的斗争中,用得最多的方法是摆事实。他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驳斥神学迷信,用一件件历史事实驳斥鬼神福祸于人、人能得道成仙,还通过文字考据等方法揭示谬说的由来,用宗教对国家政治、经济、国防、民俗造成的恶劣影响说明宗教的无益而有害,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但儒家的思想体系虽然包含有一些形式逻辑的成果,蕴藏着批判有神论的巨大理性力量,却主要还是强调躬身践行,经世致用,没有把逻辑思维问题独立出来进行专门研究,所以,就影响到后来的无神论者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具体宗教迷信的批驳上,而忽视了在理论方面,思维规律方面的总结和提高。从汉代的王充到清初的熊伯龙,古代无神论者一直停留在朴素唯物主义水平,一直使用矛盾律、归谬法、类比推理、两难推理等孔子所发现并使用了的逻辑方法。而这些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已经差不多完全具备,并得到系统的理论阐述了。在中国,直到清初的熊伯龙,无神论思想家们还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零散运用阶段。这样,就使得中国古代无神论因缺乏系统的严密论证,大多是就事论事而显得思辨色彩不浓。这一弱点即使在王充、熊伯龙等这样杰出的无神论代表人物身上也明显地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