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瑶族的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瑶族的历史文化

(1) 瑶族族源及历史

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瑶族人口有一百四十多万,分布在广西、广东、湖南、江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广西人数最多,约占瑶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多;广东目前共有十三万五千多人。关于瑶族的族源,学者们至今仍未有一致的结论。较集中的看法有两种:其一,认为瑶族是古代长沙武陵蛮的后裔;其二,认为是从古代百越支系东瓯、闽越中分化而来。

关于瑶族是长沙武陵蛮后裔一说,可能是以文献记载及某些瑶族起源传说为依据。记述较早也较详细的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文中说是五帝之一的高辛氏帝喾,受犬戎不断侵袭,于是发出命令:如有人“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赐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不料下令之后,把犬戎吴将军头取来的的竟是高辛帝的爱犬槃瓠。高辛帝无法收回命令,只好将小公主嫁与槃瓠。槃瓠不要金银和高官厚禄,只带着小公主远走南方渺无人迹的深山,以耕猎为生。三年后生下六男六女。“槃瓠死后,因自相为夫妻”。据说,这富于神话色彩的槃瓠子孙,就是长沙武陵蛮的祖先。最早见于文字的,是晋代干宝所著的《晋纪》:“武陵、长沙、庐江郡夷,槃瓠之后也。”之后的《荆州记》更直截地认为长沙武陵蛮“是槃瓠子孙,狗种也”。直至明清颇有盛名的学者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也引述古史记载,认定瑶族人民是长沙武陵蛮之后。以致近现代仍有论者持此说。

认为瑶族是东瓯、闽越后裔的,以现当代学者为多。1983年出版的陈松石著《粤江流域人民史》,根据瑶族保存的族谱史诗《评皇券牒》等资料的研究结果,陈松石认为瑶族是从古东瓯人、闽越人等百越支系,经漫长历史的民族融合、分化、演变而来,逐渐经闽、粤边境西移,自东江流域而至粤、赣、湘地区,不断流徙迁移而先后定居于广东、广西、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区。在陈著之后,容观琼的《瑶族与古越族的关系》、徐仁瑶的《瑶族渊源》、蒋祖缘、方志钦的《简明广东史》等,均持此说。笔者亦支持和认同这一主张,认为瑶族是古百越族中原来聚居于今广东东部的东瓯人和聚居于今福建的闽越人的后裔。

从历史上看,瑶族的族称,最早见于《梁书·张缵传》,当时称为“莫傜”。据唐魏征编撰的《隋书·地理志》解释说:因该族人“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役,故名(莫)”。从现状看,瑶族是一个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支极多,语言也不统一,有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的,有属同一语族苗语支的,还有以壮侗语族中的侗语或壮语为通用语言的。瑶族的自称也各不相同,竟达二十八种之多,但约有百分之七十的瑶族自称为“勉”或“门”。有鉴于此,本节只能着重以聚居于广东境内(主要是粤北)的瑶族为依据,对瑶族的历史文化作粗略的探讨。

目前广东境内瑶族人数虽较少,但据文献记载,在隋唐时期,广东北部已是瑶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中唐时代著名政治家、诗人刘禹锡被贬连州时,曾接触过当时称为莫傜的瑶族人,并写下了多首描述瑶族风情的诗歌,其中的《莫傜歌》,颇能代表唐人对瑶族的看法:



莫傜自生长,

名字无符籍。

市易杂鲛人,

婚姻通木客。

星居占泉眼,

火种开山脊。

夜渡千仞溪,

含沙不能射。



所述虽不免有牵强附会的神秘、野蛮成分,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瑶族人民僻处深山,刀耕火种的生活真实。

新中国成立后,从不少民族工作者对广东瑶族的多次调查研究表明,聚居于广东北部的瑶族,无论在支系、语言、服饰、社会组织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文化层面,都与其他各省区的瑶族不同,有着自己的特点。

(2)排瑶与“瑶老制”的社会组织

广东的瑶族大致上分为排瑶与过山瑶两大支系。过山瑶居无定所,流动性大,分散于粤北、粤西、粤东、甚至粤中山区,成为广东分布地区最广的一个少数民族支系。排瑶则聚族定居,大寨称为排,小村称为冲,故名排瑶;瑶家村寨,也称为瑶排。瑶族向有所谓的八排二十四冲的村寨名。至今八排名称依然保存沿用着,即马箭排、军寮排、里八洞排、火烧排、大掌排、横坑排、行祥排。二十四冲则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发展成七十小排一百七十八冲了。

每一个排,实际上是一个大家族,也是一个独立的政权单位。排内实行“瑶老制”。这种古老的政权组织似是源于父系氏族公社,最基层的组织是“冲”,“冲”的最高首领称为长老。长老由冲内各房各姓以血缘为依据,由全体男丁公选出符合众望的老人担任;各冲长老再公选出全排各项事务的专职负责人,分工管理全排事务。全排共有的专职负责人主要有天长公、头目公、先生公、掌庙公、烧香公和放水公。

天长公是全排最高领导人,总管排内大政;遇有外敌,发生战争,也由天长公担任最高统帅。任期一年,期满改选。头目公又称户长公,是天长公的副手。主要负责全排生产、防火、公共福利。任期两年,到期改选。先生公由排内熟悉瑶经的巫师担任,不必通过选举,是唯一享有终身制的瑶老。主要负责全排的祭祀、请神、驱鬼、治病、叩卜吉凶、为全排男女成员赐给“法名”等工作。掌庙公和烧香公,专门负责管理全排祖祠。任期不定。视乎任职者是否称职决定任免。这两位虽也名为“瑶老”,但因是和鬼打交道的人,瑶族人大多深为忌讳,因而地位低下,有家室子孙的老人大多数不愿担任这种职务,只好在孤独老人中选出。放水公分为放田水公和放食水公两职,由全排各长老选定两人分别担任,专门负责农田灌溉用水和各家食水的管理和分配。若众人认为管理不善、立心不公,可以随时撤换改选。

瑶老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世代相传,形成制度,并无改变。这就是瑶老制。瑶老也和黎族的“亩头”一样,没有经济或财物上的特权,不脱离劳动生产,没有固定报酬。每年粮食收获后,每户瑶民自愿出米一至二斤,凑集后平均分给每位瑶老,算是对瑶老辛勤工作的一点酬劳。

各排都是一个“独立王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互不干涉,没有统一的政治中心。只有当外来力量威胁到八排的共同利益时,才由各排的天长公共同组成临时的领导班子,召开八排二十四冲全体大会,共同决议对策及具体行动方案。由于这样的大会极少召开,平时各排之间的成员又极少交往,因此,一旦召开大会,都极为隆重热烈,有如一次瑶寨的盛大联欢节日。会上人们欢欣雀跃,尽情吃肉喝酒。会场上土铳轰鸣,人声鼎沸,场面热烈壮观。经各排瑶老们“讲道理”(意为发表意见),做出共同决议后,便由八排推选出来的总先生公主持,杀鸡滴血在酒中,向天盟誓,然后全体与会者共饮,以示团结一致,义无反顾,共同御敌。会后,各排无需选出临时的联盟军总指挥部,只由各排天长公按大会的安排计划和分工,自觉地独立作战,完成本排的作战任务。

瑶老制直至本世纪50年代,仍然是广东粤北排瑶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具有明显的父系氏族制度残留的特征。

排瑶父权观念较强,最集中的表现是长期保留着的复杂而奇特的命名礼。排瑶对一个人的父系姓名极为重视。终其一生,男子要举行四次命名礼,女性则最少要举行五次。每个人的姓名都要包括祖先、父亲、本人的名字、姓氏、性别、身份等内容。排瑶习惯上称男孩为亚贵,称女孩为莎妹。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便要举行第一次命名礼。假若一户姓唐的人家生下了第一个男婴,这孩子便姓唐,本名一贵(第一个男孩),祖先属于“因努”一支(房),父名亚里。因此这男孩的姓名便是“唐因努亚里一贵”。意思就是:这孩子是唐姓因努家族亚里的长子(若是第二个儿子,便是二贵,如此类推)。唐因努亚理一贵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后第三天,为自己头生婴儿命名的同时,本人也要举行第二次命名礼。若头生的是儿子,他便由唐因努亚里一贵,改名为“唐因努亚里一(父)”。若生下的是女孩,唐因努亚里一贵,便改名为“唐因努亚里莎一”。 待到有了第一个孙子,唐因努亚里(莎)一,便在举行第三次命名礼时改名“唐因努亚里(莎)一公”。之后,在有生之年过第一个盘王节耍歌堂时,还要参加一次命名礼仪式。这次命名礼,是由先生公主持的命“法名”。这个“法名”,本人必须好好保存着,直到死后,由家人为他举行第四次命名礼,将预先从先生公处得来的“法名”,作他死后的名字。如这“法名”是“法旺”,那么唐因努亚里(莎)一公便改为“唐君法旺一郎”。如果是女性,未嫁时是“唐因努亚里一妹”。第二次命名礼是出嫁后的第三天。这次命名,是要改成丈夫的姓名世系。如丈夫是盘木生十五贵,唐因努亚里一妹便改成为“盘木生十五莎”。第三次命名礼是生了孩子后的第三天,她的姓名便成了“盘木生(莎)十五妮(母)”,有了孙子后三天,便在第四次命名礼上改为“盘木生(莎)十五婆”。第五次命名礼也是死后的命法名。改嫁的妇女,便又增多一次命名礼;改嫁次数越多,命名的次数也越多。

此外,排瑶与当地汉族和睦相处,往往有互认干爹(俗称契爷)的习惯。瑶语称汉族人为“坚”。如唐因努亚里一贵认了一位汉族干爹,那么他的姓名,便成了唐因努亚里坚一贵,以表明他有一位汉族契爷。

排瑶的命名法,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具有一丝不乱的宗族、房系标志。这是排瑶社会中以父权为中心,以小姓房支作为社会结构支柱的特点。二是每个人的姓名,都可以作为能否通婚的标志,便于保证严格的氏族内婚制的世代相传。三是妇女嫁后要改从夫家的姓,及祖宗房支辈字和丈夫父亲及丈夫的名字,显示出妇女对于男姓的依附关系。

(3) 神话色彩浓郁的瑶族风情

瑶族人民长期在崇山峻岭中过着封闭的生活,社会发展缓慢,没有本民族文字。为了不致忘掉祖先的业绩和本民族的历史,只有采用唱或讲故事的方式,由老人们将民族起源、民族英雄们创造的伟大业绩,在族人中传讲、演唱。这种口头相传的历史故事,自不免受到传讲者主观意愿的影响,久而久之,便加进了不少神话传说的成分,并逐渐演变为各种重大的民族节日、风俗习尚、民间娱乐喜庆会,从而构成了神话色彩浓郁的瑶族风情。

长鼓舞是岭南瑶族富于浪漫爱情故事的一种娱乐文化。相传远古时代,天上槃王的女儿房莎十三妹,私下凡间,与勤劳英俊的青年唐冬比相恋,结为夫妻。槃王知道后,派了雷公来逼十三妹返回天宫。天命难违,十三妹临别嘱咐唐冬比:设法登上南山砍下琴树,做成长鼓,敲击舞蹈,便可升天相会。冬比奋力战胜毒蛇猛兽,历尽艰险,登上南山砍下琴树,做成一米多长的长鼓,正值十月十六日槃王诞辰。冬比敲响长鼓,发出“冬比、冬比”的鼓声,自己随着鼓点节拍,跳跃舞蹈。直跳到三百六十次时,冬比便如一只展翅的山鹰,飞到天宫,与十三妹重聚,永不分离。长鼓舞由此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瑶人传统的、风格粗犷雄劲的民族舞蹈。

瑶族的祖先神和主宰神是槃瓠(古)王。每逢农历十月十六日槃王诞辰,都会举行规模大小不等的“耍歌堂”祭祀仪式。大型的“耍歌堂”在排瑶中每隔几年便举行一次,是全排最盛大的节日。若预定某年要举行全排“耍歌堂”祭典,便于当年十月十六日槃王诞日,举行全排长老集会,让先生公择定吉日,然后议定祭祀大典各项事务。会后,由长老负责通知全排人民。各家各户便积极准备,杀牛宰猪,做豆腐,打糯米糍,通知远近亲友和汉族“同年”前来共庆节日。

节日开始后,全排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会聚庆典场地。场地上土铳轰响,牛角劲吹,锣声嘡嘡,长鼓舞起,一片欢腾。人们汇集后,便由先生公及众瑶老带领,抬着槃瓠夫妇神像及各房姓祖先木偶雕像,游遍各个村寨的大小街巷。一路上各家各户都摆着奉献的酒肉、糍粑,任人随意取食。游神之后,便是盛大的斗歌会。由老年歌手领头,年轻男歌手响应。妇女们则静静地在一边边听边物色自己的心上人。待到晚上,未婚男女便可互相斗歌。情投意合的,便借着斗歌互诉衷情。三天的节日过去,往往能成就不少美满姻缘。

排瑶的“耍歌堂”,既有祭祀祖先、毋忘民族历史的意义,又有欢庆丰收,亲友畅叙,未婚少男少女寻觅意中人的丰富内容。

过山瑶也有“唱歌堂”的喜庆活动,也是为了纪念祖先、传唱本民族历史和欢庆丰收,但形式却与排瑶不同。他们的“唱歌堂”活动,多是单家独户举行,时间也无定规。最主要的目的是驱鬼治病、祈求丰收,也有为死者超度的。若某家因上述原因而要“唱歌堂”,必须准备好一切招待来客的酒肉食物,再请来三位师公(巫师)主持,先唱请神歌,迎请槃瓠王、蛮夷王和走事公(传说中为瑶民办事的神灵),统称为三星公神灵。神灵降临后,三位师公便开始唱瑶族十二姓氏的祖先传说。唱完后就是举行“出愿”、“求禾”、“扎鬼”、“送神”等一连串祭拜仪式。每个仪式都有一套固定的歌词,由三位师公和“唱歌婆”(巫婆)主唱。一切仪式结束后,宾主便可尽情吃喝欢乐。

过山瑶“唱歌堂的意义主要有三:一是对主事公的尊崇,反映了渴望有现世的主事公(能干的头人)带领瑶民结束流浪,能定居安稳生活的憧憬。二是重视本民族的祖先,保证本民族历史文化通过传唱而世代传下去。三是祈求粮食丰收,反映了过山瑶早已从狩猎、采集的流动生活,转向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