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原始文化与秦文化的早期历程·新石器时代

三秦文化·原始文化与秦文化的早期历程·新石器时代

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步发展,在距今一万年前后,进入以弓箭和小石器的发明与使用为特征的中石器时代。其文化代表是1955年发现的大荔“沙苑文化”。跨过中石器时代,人类已学会磨制石器、制陶、纺织、从事农业畜牧业等。人类终于迎来了自身第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新石器时代。

与零星稀落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分布相比,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目前全国已发现六、七千处,其中陕西超过了八百处。陕西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代表是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于关中渭河流域以及陇东和丹江上游地区。典型遗址有:华县老官台、渭南北刘、宝鸡北首岭、西乡李家村。时代距今七、八千年。

老官台文化的石器均以磨制为主,打制亦占一定比例。从石器类型分析,当时人们已开始从事农业和驯养家畜,进入发达的母系氏族社会。陶器是人类学会制造的第一种自然界本不存在的东西。老官台文化已普遍使用陶器。陶器以三足器,圈足器为多。疏松的陶质、粗糙的造型、不高的火候记录着先民初创的艰辛。为数不多的简单彩陶器是后来繁丽绚烂的彩陶文化的先声。此时先民已有了定居的村落,并出现了不规则的圆型半地穴式房屋。墓葬整齐排列,有单人葬,也有合葬,均为仰身直肢葬。总的看来,当时先民生产力还很低,生命之水主要依赖于河流。一般多生息于河流与平原接近水源的地区,因而形成渭水、汉水及其支流地区先民遗存集中而陕北没有的现象。

老官台文化之后,陕西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仰韶文化时期。当时这种文化大体以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关中和豫西晋南为中心。西抵甘肃境内的渭水上游,东不逾河南,南端沿汉水进入湖北,北达河北中部。陕北、晋北和内蒙古南部也有很多发现。在全国遗址迄今有一千余处。陕西约有三百处左右。考古界根据陕西仰韶文化时间长,分布广的情况,又分为半坡、史家、庙底沟和半坡晚期四个类型。今天西安附近,仰韶文化遗址密集处与今天自然村相仿佛。其中最早揭示的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史前村落当推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1953年发现。1954年至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兴邦先生主持发掘,先后五次揭露面积一万平方米,占原遗址面积的五分之一。碳14年代测定它距离我们已有6700至6100年了。半坡遗址位于浐河下游右侧覆盖有黄土的二级阶地上。背依白鹿原,前临浐河。当时气候温暖而潮湿,植被茂密,浐河、灞河以及渭河水量充沛清澈。河畔有许多湖沼分布,极便于取水和从事渔猎活动。黄土地松软而又有较好的直立性,既利于垦殖又利于造居,自然条件优越。

文物工作者前后共发掘房屋四十五座、圈栏两座、陶窑六座、窖穴二百多个、瓮棺葬七十三座。出土生产生活用具多达万件。还发现了粮食、兽骨、果核等当时的食物。为复原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文化、经济结构提供了丰富的珍贵资料。

半坡村落遗址面积约五万平方米。村落四周是一条宽深达五米的防御沟。村东是窑场,北边是公共墓地。居住、墓葬、生产用地的区分反映出先民源于生活实践的规划理念。

考古学家推断,当时半坡村居住有两个母系氏族集团,约二百多人。并认为遗址村落以中部的一条东西向小沟为界,两个母系氏族分别居住沟南和沟北。他们可以通婚。居住区两片各有一个大房子,可能是氏族首领所居,兼为氏族议事厅。周围为环绕大房子的偶居家庭的小房子。因全部门向大房子,约半数住房日照和通风条件不佳。这种小房子面积相仿、优先保证总体布局的现象既是氏族内人人平等的反映,也是氏族凝聚力的外化。氏族成员所居小房子有方、圆两种,多为半地穴式。上部为梁柱屋架建筑,外形有类似今日的“蒙古包”。房子中央有火塘。这是中国传统土木建筑的雏形。

氏族公共墓地出现,墓区内死者的头向一般都向西,随葬品很少而且无大差别。反映了氏族牢固的团结心理与平等状况。未成年小孩不埋入公共墓地,而以一端凿有小孔的瓮棺葬于居住区房屋之侧,反映了先民朦胧的灵魂观念。墓葬区与居住区第一次明确隔离分开,也是先民不断总结生存经验的重大进步。

半坡人过着以粟作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明显区别于南方以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至前3300年)为代表的稻作文明。从事采集、渔猎、饲养家畜、制造石器和陶器等生产活动。遗址出土各种生产工具5275件,有石斧、石铲、石刀、石锛、石凿、石球、网坠、石磨盘和骨锥、骨铲、骨刀、骨针、箭头、鱼钩、鱼叉及陶纺轮、陶锉等等。品类繁多,工艺精湛。其中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砍伐器、石刀(陶刀)、碾磨器及骨蚌质的农具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七。

以清新、简洁的彩陶为代表的半坡制陶业是当时工艺水平的重要标志。鱼纹、蛙纹、几何纹既来源于生活,又显示着半坡人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率真的审美追求。半坡人陶器上数量众多的刻划符号当是中国文字的重要源头活水。

仰韶文化之后继起的是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广泛,与后来的商朝疆域略同。其中心区域又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几个类型。在龙山时代,各地文化共性加大,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文字、青铜器、城市等严格意义上“文明”的要素。文明的曙光经过三百万年人类不懈的努力终于照耀在华夏古老的土地上。

陕西龙山文化,早期以庙底沟二期文化为代表,晚期以客省庄文化为代表。客省庄文化距今4410至4105年,因1955年最早于长安县沣河西客省庄村发现而得名。在这一带沣河下游两岸七公里的地区内,就有八处龙山村落遗址。它告诉我们当时先民农耕水平还较原始,不懂施肥。当土地肥力减少时,他们就不顾艰辛去开辟新的家园。陕西龙山文化遣址直接压在西周文化层之下,据此有专家推断周文化正导源于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发现当时的方形房子五座很有特色,为吕字形双室房屋。房子内外室之间有一个宽约半米的通道。内室中间有一个灶坑,外室门口有个阶梯式通道出去。这种结构比较复杂的房屋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房子附近的袋状灰坑当为彼时储存东西的窖穴。遗址发现三座陶窑,出土各种工具二百六十一件,有农业生产用的骨铲、石刀、陶刀、研磨器等,有手工业生产用的陶纺轮、骨针、磨石等,还有渔猎用的石矛、镞、鱼钩等。当时人们用于生活的主要陶器是鬲、盉、鼎、罐、盆、碗等。当时先民已懂得占卜,遗址出土有烧灼痕迹的羊肩胛骨可证。在离客省庄不远的斗门一带,近年发现有龙山文化刻骨文字符号四十余个。这是文字产生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