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化·八闽的宗教和民间信仰·基督教与伊斯兰教

八闽文化·八闽的宗教和民间信仰·基督教与伊斯兰教

(1) 基督教

基督教源于一世纪中叶的巴勒斯坦。包括罗马公教(即天主教)、正教和新教(又称耶穌教)等派别。其中天主教和新教在中国的福建影响较大。

天主教(一说为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于唐贞观九年(635)传入中国,被称作景教,在长安建寺传教,影响乃至福建。唐末,景教在中原地区绝迹,但仍在福建民间秘密流行,泉州发现的五代时期景教“十字架”石刻就是佐证。元代,天主教方济各会传教士随商船到泉州传教,时称“也里可温教”(蒙古语,意即“有福缘的人之教),于泉州设立教区,建立修道院及教堂四五所。近几十年在泉州相继发现了二十余方元代也里可温教石刻,显示出当时的盛况在泉州的影响。元亡,也里可温教也在福建一度绝迹。

明天启五年(1625),意大利耶穌会传教士艾儒略等先后到福州和闽北传教,由于得到告老返乡的宰相叶向高的支持,逐渐发展到福安、闽侯各地。艾儒略在福建传教二十四年,较好地将天主教义理与儒家经典结合起来,成绩斐然,著述丰富,被闽中士人称为“西来孔子”。曾先后在各县建教堂二十三所,并改二所武夷山庙宇为教堂。

明万历十五年(1587),梵蒂冈教廷远东布道根据地菲律宾“玫瑰省”(教省)成立,于崇祯四年(1631)派传教士十一人经台湾到达厦门、福州,开创第一个“多明我会”传教区。福建自此被纳入西班牙“多明我会”的势力范围。

天主教在闽东百余年的传教活动,多次受到群众反抗。清顺治二年(1645),福安群众捣毁教堂,痛打传教士徐方济谷。继又发生刘方济谷诱骗、拐逃福安女青年为修女事件,激起更大的公愤,民众联名向清政府控告。后政府投杀刘方济谷,并下令尽逐教士,从此“多明我会”的神父便不敢公开传教了。

康熙六十一年(1722),清政府因天主教与中国“敬孔祭先”的礼仪相抵触(1704年11月20日,罗马教皇克勒门十世严令禁止中国天主教徒祀孔、祭祖),下令禁止天主教的活动,没收教堂,驱逐传教士出境。主教白伯多禄被逐后,复从澳门潜回福建,继续到福安传教。乾隆十一年(1746),清政府捕杀白伯多禄及四个神父。福建天主教受到沉重打击,再次销声敛迹。

新教是16世纪后从罗马公教(天主教)中分裂出的诸多宗派的统称,1807年开始传入我国。1842年2月,美国美以美会教士文为廉夫妇同美国归正会教士雅稗理,从香港乘英舰到鼓浪屿,在厦门布道,创立教会。不久,英国“自由教会”、英国长老会的传教士也相继而至。1847年美国卫理公会(亦称美以美会)开始在福州传教。从此,新教便以厦门、福州为基地,逐步扩展到延平、兴化、泉州、漳州等城市及全省各地的穷乡僻壤。1844年6月,美国归正会在厦门兴建新街礼拜堂,是近代外国教会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堂,称为“中华第一圣堂”。1856年福州茶亭建成的“真神堂”,为卫理公会在东亚建立的第一堂会。

鸦片战争后,销声敛迹的天主教,又渐渐在福建复苏发展。光绪七年(1883)天主教在福州、厦门设立教区,匿于福安的多明我会也迁回福州。后来美国、法国的天主教会相继渗入福建,改变了西班牙多明我会独占教区的局面。

在全国的基督教会活动中,福建基督教会活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传教和建立教堂的时间上,福建是最早的省份之一;从教派和教堂的数量来说,福建所占要较其他省份为多。

(2)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系由七世纪初阿拉伯的麦加人穆罕默德创立。创立后不久就从海路(即从巴林、波斯沿海到广州、泉州和扬州)传入福建。唐武德年间(618—626),穆罕默德派遣四名高徒赴中国传教。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三贤、四贤死后葬于泉州东湖之畔的灵山。相传此二贤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而灵之,名山为灵山,墓曰圣墓。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石雕成。墓南向,墓后有半圆形石建回廊。石回廊下正中竖一阿拉伯文石碑,碑文记述三贤、四贤事略,为元至治三年(1323)建墓时立,回廊西侧立一记明永乐十五年(1417)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前专程向此墓行香事的中文“郑和行香碑”。明史并无郑和信奉伊斯兰教的记载,但此碑证明了他是一个穆斯林。圣墓具有浓厚的阿拉伯建筑风格,是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古迹。

泉州是我国最早的三个伊斯兰教区之一,这是因为宋元时期的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口,外商云集于此,其中不少人信奉伊斯兰教,他们或贸易、或留居,都有进行宗教活动的需求,便在聚集区建造寺院,按时诵经,逐渐形成伊斯兰教区。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侨居泉州市涂门街附近的外国穆斯林集资,在当地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城礼拜寺式样建造了一座清真寺——圣友寺,现存望月台、祝圣亭、奉天坛等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它和广州的“怀圣寺”、杭州的“真教寺”,合称我国沿海三大古伊斯兰教寺。

元朝还有不少穆斯林,是跟随西域金吉军队经邵武到福州、泉州等地,并安家落户的。这是福建穆斯林的另一个来源。元末,泉州发生了长达十年的亦思巴溪战乱,大部分穆斯林离泉回国,清真寺、穆斯林公墓等都遭到很大破坏。

我国自古保护侨民的信仰自由。泉州清真寺内至今保存着明成祖于永乐五年(1407)颁布的保护伊斯兰教《敕谕》碑刻。文曰:“……敕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违,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清代灵山圣墓先后五次重修,康熙年间地方官还聘请阿訇在清真寺内教导穆斯林“学经解篆”。说明明清两代福建伊斯兰教有所复苏。

1921年泉州伊斯兰教徒到上海募捐以修建教寺,部分外出的穆斯林也回到福建。抗战期间,全国成立伊斯兰教协会,各省均有分会,福建分会设在泉州。福建虽是伊斯兰教传入最早的省份之一,但其影响不如佛教和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