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化·鱼米之乡,物美资丰—江西物产资源·鱼米之乡美誉久著

江西文化·鱼米之乡,物美资丰—江西物产资源·鱼米之乡美誉久著

江西自古以来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有五千年以上的水稻栽培史。秦汉之际,江西就“田畴膏腴”,人民过着以米为饭以鱼为羹的生活。三国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朝时,江西已经成为朝廷粮食的主要供应地。隋唐开始,长江中下游已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于是为了把南方的经济中心同北方的政治中心联结起来,隋朝中央政权开凿了大运河。此时,江西已无荒可开,耕地面积已达极限,“大田耕尽却耕山”,“岭皆创为田,直至其顶”。江西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而且茶叶生产也独占鳌头,陶瓷、冶铸、造船也占有重要地位,对此,命蹇才高的王勃吟咏出“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这些佳句。

唐以后,江西鱼米之乡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宋朝每年要从江南西路漕运大量粮食,北宋为一百二十万石,南宋为二百万石,分别占全国漕米的五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因此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就曾经说过:江西“赋粟输于京师为天下最”。明洪武二十五年、弘治十五年和万历六年,江西分别征米258.5万石,257.8万石和252.8万石,前者居全国第二位,后两者均居第一位。清朝至民国初年,江西大米的年输出量高达六百万石。总之,江西的粮食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是政府俸禄官员和平抑民情的重要物资基础。

新中国建立以来,江西一直是粮食调出区。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每年仍然上调十亿斤。1985年江西收购粮食三十四亿公斤。江西以占全国2.5%的耕地,上调中央的粮食却占9.6%。江西不愧是我国的重要米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