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郢都失而复得
一国之君楚昭王逃到哪里去了?
早已习惯了荣华富贵的楚昭王,不得不体会人生的辛酸了。逃出郢都后,他漫无目的地流窜。先是向西到了睢水,又向南进入云梦泽。云梦泽是一片沼泽地带,这里是强盗出没之地。楚昭王在郢都时没有把这些强盗放在眼中,可是现在失魂落魄的他,才真切地感受了社会之不太平。
晚上,楚昭王一行人就在云梦泽扎了个简易的帐篷。虽然简陋不堪,总算有个睡觉之地。不想入夜后,云梦泽的强盗们突然杀了出来。这些强盗大概也不晓得他们面前的人就是楚国的统治者,其中一名小喽啰操着一把戈冲着楚昭王跑过来,挥戈朝楚昭王的脑袋猛劈过来。楚昭王吓得身体发软,两脚不听使唤。眼看就要命丧戈下时,突然一个人奋不顾身地扑到昭王前,用后背替昭王挨了这一戈。
这个人是寝尹王孙,王孙这一扑救了楚昭王的命。
强盗们被打退了,楚昭王心里一想,本想逃到云梦泽中可以躲避吴军。不料却遇到强盗,唉,哪里才是安身之所啊?在云梦泽北有一郧县,对,就先到郧县去躲躲吧。至少那里还有楚国官员接待,不必在大泽中风餐露宿了。
郧城的长官叫“斗辛”,是斗成然的儿子。斗成然就是蔓成然,他曾起兵反楚灵王,在楚平王杀兄政变中扮演重要角色。可是楚平王即位不久,斗成然自恃居功至伟,无法无天。楚平王狠下杀手,处死斗成然。不过楚平王念及斗成然的功勋,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将其儿子斗辛封为郧公,迁移到了郧城。
斗辛有个弟弟,名叫“斗怀”。他听说楚昭王逃难来了,便纠集了一批人磨刀霍霍,准备趁机干掉楚昭王。斗辛见弟弟杀心大起,吃惊地说:“你想干什么?”斗怀吐了一口恶气说:“当年楚平王杀了我们的父亲,现在我杀他的儿子,这有什么不行呢?”
看来恩怨分明且有仇必报,是楚国男儿的一大特色。
斗辛大怒,制止道:“君主杀臣子,怎么可以记仇呢?君令就是天命,父亲死于天命,能怨恨谁呢?楚王大权在握时你不敢报仇,如今落难了你想乘机杀他。畏强凌弱,这算什么英雄好汉呢?乘人之危乃是不仁,干出抄家灭族的事,乃是不孝。如果你莽撞行事,我先杀了你。”
话虽然这样说,斗辛还是很担心自己的弟弟会对楚昭王下毒手,看来不能久留在郧城。他悄悄地带着楚昭王一行人,离开郧城前往随国避难。
这时吴王阖闾已经打探到楚昭王逃到随国,便派一支军队追赶。到了随国后,吴国人威胁随国政府说:“汉水流域原本是周室姬姓子弟的封国,后来全部被楚国吞并了。现在上天降罪于楚国,可是贵国居然收容楚王,这岂不是愧对周室吗?如果你们交出楚王,汉水以北的地盘就都归你们所有。”
随国只是个小国,吴国人的要求让随侯很是为难。这时形势对楚昭王来说十分凶险,吴国人已经到了随国的宫殿前。而楚昭王则躲在宫殿后,楚昭王的哥哥公子期说:“现在事情紧急了,还是让我来扮作楚王,把我交给吴国人吧。”
楚昭王犹豫不决时,有一臣下名叫“鑢金”,他站出来说:“这不是上策,上策是让随国政府拒绝吴国人的要求。”话虽这样说,可是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主动权不掌握在自己手中。鑢金自告奋勇,游说随侯道:“随国只是个弱小之国,又靠近楚国,却一直存活到今天,这都是得到楚国的庇护。随国与楚国历代都有盟约,到现在也仍然是同盟的关系。吴国人的要求,您得三思而行。”
随侯一听,心里掂量了一下。如今虽然郢都陷落了,可是瘦死的骆驼还是比马大,楚国还是得罪不起的。想到这里,他便以占卜不利为由,婉言拒绝了吴国人的要求,并说道:“吴国所忧虑的,并不是楚王一人。倘若吴国把楚国灭了,我岂敢不听吴王的命令呢?”
显然,随侯回答得很有水平。如果吴国人没有实力灭了楚国,那对不起,我不能交出楚王,否则日后我会倒霉的;如果你们有实力灭了楚国,那也不必在意区区一个楚王。吴国人听后也没办法,现在虽破郢都,但孤军深入,不宜得罪太多国家,只好悻悻而去。
楚昭王在随国安顿下来后,公子期返回楚国召集各地的部队,准备反击吴国侵略者。与此同时楚昭王的另一个哥哥子西也收编了柏举之战后溃败的楚军残余,扯起抗战的旗帜。
吴国兵团在此时却犯下一个严重的战略失误。
占领郢都后吴军并没有乘胜进击,扩大战果;反而北上进攻郑国。进攻郑国还是伍子胥的主意,其实也是他的私心。
伍子胥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他强烈的报复心既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也成为其绊脚石。当各地楚军开始团结在公子期与子西的周围坚持抗战时,伍子胥却提出来北上攻略郑国。当年伍子胥与太子熊建逃亡到郑国时,熊建因密谋勾结晋国人夺取郑国,被郑定公与子产擒杀,伍子胥被迫出逃吴国。这对伍子胥来说,也是一大深仇,非报不可。
吴军北上,迫近郑国,郑国震动了。这时郑定公已死,在位的是郑献公。你想想,强大得令人畏惧的楚国,那么轻松地便被吴军攻下郢都。以郑国的实力,如何抵挡得住吴国人呢?他便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击败吴军,我愿意与他平分郑国。”
有一个人慨然应募,他对郑献公说:“我有办法让吴国人退兵,而且不用动一刀一枪。”郑献公听了后,将信将疑。不晓得这个人究竟是有天大的本领,还是有刀枪不入的法术?可是现在也顾不上这么多了,既然此人这样自信,就让他去试试吧。
伍子胥正率军准备渡河,突然见江心处漂来一叶小舟,舟上是一名艄公。这名艄公一边摇着船,一边哼着歌,朝伍子胥的方向划来。划到近处时,只听见艄公在船上高喊道:“芦中人——”伍子胥听了后心里一怔,想起了往事。当年自己从楚国逃往吴国时,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老渔夫正是这样称呼他的。他赶紧抬头一看,以吃惊的口气问道:“您是什么人?”
艄公回答道:“我是老渔翁的儿子啊。我父亲死后,我便到了郑国。如今国君听说吴军来犯,十分恐慌。便发令全国,有谁能使吴军退兵,愿意与他平分郑国。我想起我父亲与您曾有一面之缘,并非想得到荣华富贵,只是恳求您能保全郑国。”
伍子胥这个人恩怨分明,有怨必报,有恩也必报。他没有想到在这里竟然遇到了恩公的儿子,百感交集,感叹地说:“唉,当年要不是你父亲的救命之恩,我哪有今天啊?苍天在上,我岂敢忘了此恩情呢?”
说完后,伍子胥又向艄公致谢一番,率军回去了。由于艄公的出面,使郑国免除了一场兵祸之灾。
这是一个很有戏剧性的场景,但史书的记载却令人有几分狐疑。根据史料所述,当年老渔翁救了伍子胥后,便沉船自尽了。倘若如此,这事情便只有伍子胥知情了,渔翁的儿子又从何而知呢?或者是老渔翁沉船后并未死,又将此事告诉了儿子?这些已经说不清道不明了。
放弃攻打郑国,回到郢都后,伍子胥便准备集中力量打击楚国残余部队。然而良机错失了,楚国搬来了救兵,秦国军队开始增援楚国了!
自从秦穆公后,曾经盛极一时的秦国渐渐地被遗忘了。其实秦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只是有晋国这头猛虎死死挡住了秦国人东进的步伐,使得秦国在春秋中后期扮演着一个不太重要的角色,可是这匹西域之狼注定要创造历史的。
一直不理世事的秦国怎么突然卷入吴楚战争呢?
这都是申包胥之功。
当年伍子胥逃亡时,与申包胥有一次对话。申包胥曾说:“你要是能灭掉楚国,我就能保存楚国。你要是危害到国家,我就能使它转危为安。”
吴军破郢后,申包胥逃出郢都。他思前想后,能拯救楚国的只有秦国了。楚国有很多喽啰国,但这些小国没有实力。在楚的盟国中只有秦国最强大,而北方的晋国也好,齐国也罢,都乐得坐山观虎斗,不可能出兵相援的。
申包胥是个坚强的人,他昼夜驰行。脚板裂开了,咬紧牙坚持住;膝盖骨磨损过度,撕下衣裳裹住,就这样一路奔向秦国。
秦哀公是个沉湎于酒色的君主,这也难怪,秦国那么多年没有打过大战,难免有松懈之心,况且秦国已经很久没有干涉过其他国家的内政了。他听到申包胥借兵的请求时无动于衷,懒得理睬。
秦国与楚国的关系向来比较密切,时不时地有通婚之举。不仅如此,两个国家也是战略同盟伙伴,秦国曾经几次出兵与楚国协同作战。可是如今楚国有难,秦哀公却想置身于事外。
秦哀公退朝走了,申包胥还站在殿内,不肯退下。拉他他也不走,没办法,只好任由他站在大殿上。申包胥靠着墙,越想越伤心,最后他禁不住大哭。这一哭,不得了,哭了七天七夜。不仅哭,还绝食。饭也不吃,觉也不睡。
哭也是一大本事,在某些时候还能发挥不小的作用。
秦哀公最后受不了了,他又出来见申包胥。这七天的时间,秦哀公也想了些事。一旦楚国被吴国所灭,那么毫无疑问,吴国将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将直接威胁到秦国的南方。吴王阖闾乃是狞猛枭鸷之英雄,野心勃勃,意欲成为天下霸主。倘若有机会的话,吞并天下,亦未可知。申包胥也看出秦哀公之所虑,又说道:“吴国乃是夷邦,贪婪无度。如果与贵国为邻,势必成为大患。趁现在吴国还未完全占领楚国,贵国若能出兵拯救,楚国将世代侍奉秦君。”
曾几何时,楚国还是超级强国,呼风唤雨,如今却只能低声下气地向秦国求援。兴衰嬗变,沧海桑田,历史使人为之感叹。
秦哀公思忖片刻,说道:“你且回去休息吧,等我决定了便通知你。”
申包胥一听急了,叩首道:“我国王流亡于草莽之间,没有安身之地。我作为臣子,哪敢安心地休息呢?”
这下子秦哀公被打动了,他不禁吟起《无衣》诗,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意思很明显,秦哀公决心要出兵了。
申包胥一听,急忙跪倒在地,向秦哀公磕了九个响头。这时的申包胥已经虚弱到了极点,心里的大石头落地后他再也挺不住了,晕倒在大厅之上……
秦哀公派遣大将子蒲和子虎率五百辆战车驰援楚国。
秦军入楚后与公子期的抵抗力量会师,进攻吴国人控制的沂地,沂地的吴军指挥便是在柏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夫概。
狡猾的秦国人还是耍了些心计,他们不愿意打头阵,便对公子期说:“我们不了解吴国人的战法。”公子期明白,秦国人把硬仗先留给楚国人。但他没有怨言,毕竟这里是楚国,楚国人理所当然要为国家而浴血奋战。公子期是楚国优秀的军事将领,他曾经追随楚平王南征北战。只是后来由于伍子胥采取反间计,使得楚昭王以子常代替公子期为军队的总指挥,这也是楚军失败的原因之一。
自从郢都沦陷后,伍子胥对楚平王鞭尸解恨,吴国将领们又强暴楚王及大臣们的王妃,这些倒行逆施激起楚国人的同仇敌忾。楚军官兵恨透了吴国人,大家都跃跃欲试,誓将侵略者赶出国门。
公子期的军队率先对吴军发起进攻,夫概率军迎战。两支军队正杀得难解难分时,秦军参战了!以凶猛剽悍著称的秦国军队,突然出现在吴军的侧翼。五百辆战车掀起漫天尘埃,夫概大惊失色。这时吴军顶不住了,开始后撤。
秦楚联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对吴王阖闾来说,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
越国乘吴军主力在楚,突然出兵进攻吴国本土。后方吃紧,这对前线作战的吴国军队十分不利。在楚国战场上,夫概战败后,子西率领的另一支楚国抵抗力量在军祥一带大败吴军。紧接着,秦楚联军奔袭唐国。唐国是吴国的盟友,小国寡民,焉能抵挡得住虎狼之师,很快便被灭掉了。这样一来,吴国失去了一条臂膀。
可是还有更坏的消息。
吃了败仗后,吴王的弟弟夫概偷偷地溜回国内。趁着王兄及重臣都在楚国,他居然自立为吴王。这个消息传到郢城后,阖闾大为震惊。本来战场上的节节失利就让他很烦恼了,没想到给自己致命一击的,竟然是自己的弟弟。
夫概怎么突然想称王呢?柏举之战的胜利,他是大功臣。这也使他沾沾自喜,自认为才能不在其兄之下。王者之位,能者居之。既然阖闾能从吴王僚手中夺得王位,我夫概又怎么不行呢?利令智昏,他遂铤而走险控制国都,自立为王。
冷酷无情的阖闾没有丝毫迟疑,他将楚国的战事托付给伍子胥、孙武和伯嚭等人,自己率一部分精兵杀回吴国。吴国的内战爆发,兄弟变成仇人的故事再度发生。
夫概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的这支军队在楚国吃了败仗后士气低落。再加上吴人大多心向阖闾,很快战争成了一边倒的格局。夫概战败了,吴王阖闾铁石心肠,非置他于死地不可。无奈之下,夫概选择了逃命,他逃到楚国向楚昭王投降。
吴国的内战使得身陷楚国战场的吴军处境更为不利。
唐国被灭后,秦楚联军大举南下,直逼郢都。仍然是楚军打头阵,秦军作为策应。伍子胥和孙武等人率军在雍澨迎战楚军,由于吴王阖闾带走了一部分军队,吴军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是伍子胥和孙武都是一代名将,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处境艰难的吴军还是赢得了一场胜利。
楚军先锋被迫撤退,但这并没有改变吴军被动的局面。随后赶到的秦国兵团兵强马壮,是一支生力军。既使兵圣在此,也无法扭转战局,吴军终于被打败了。
双方各败一场,旗鼓相当,两军还是在雍澨一线对峙。楚军统帅子期是一位名将,当年伍子胥担心他执掌军权,巧用反间计让楚昭王起疑心,而起用子常代替子期。可是现在子期回来了,这是伍子胥所不愿意看到的。子期果然在打仗上有一套本领,他详细侦察吴军的阵地,制定了一个火攻的战术。
子期的作战计划遭到了另一位楚军将领子西的反对,子西认为,楚军刚吃了败仗,战场上的战士尸体还没有收敛埋葬,他们为国家战死荒野。如今用火攻战术打击吴军,势必要把这些死难将士的尸骨也一同焚烧,这样做很不人道。
可是子期并不这样认为,他对子西说:“国家要是完蛋了,大家都难逃一死。不能因为爱惜死者,就牺牲了生者。死者若是地下有知,肯定会支持我们打击侵略者;死者要是没有任何知觉,我们又何必要爱惜这些尸骨,而放弃打败吴国的机会呢?”
子西听后,无言可对,于是楚军纵火。火借风势,向吴兵营蔓延;同时楚国士兵英勇地发起冲锋,吴国人又一次被打败了。
再往后退,就是楚都郢城了。是固守郢城呢?还是放弃呢?伍子胥、孙武和伯嚭三人一起讨论,伍子胥说:“楚国人虽然打败了我们,可是我方实力并非受到重创。”言外之意,就是还能继续打下去。这时孙武站起来说:“我们西破强楚,逐楚王。并掘平王墓,割戮其尸,这已经足够了。”
在孙武看来,吴国已经给了楚国致命一击。自从楚国雄霸南方以来,从未遭此重创。虽然要灭掉楚国已经不太可能,但其伟大的勋绩足以写进历史了。
伍子胥点点头道:“自有霸业以来,从来没有哪个臣子能够这样报仇雪恨。我们可以走了,没有什么遗憾了。”
于是吴军放弃了固守郢城,伍子胥与孙武率领剩余的吴国士兵返回国内。
这场战争是春秋末期最重要的战争之一,虽然吴国未能全胜,但仍然是一次伟大的胜利。这也使得吴王阖闾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之一,后世也有人将其列入“春秋五霸”,他是当之无愧的。自楚武王奠基楚国以来,已经过了两百年。而吴国则兴起不到八十年,便一举打败了老牌霸国。一举奠定吴国东南霸主的地位,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楚昭王又回来了。
人非物也非也,原本繁华的都城在经历战火后已经毁坏严重了。喧嚣的市井变得冷清,到处是残垣断壁。众多乌鸦停留在枝头屋顶之上,令人有不祥之感。宫殿虽然完好,可是在楚昭王眼里好像陌生了,这真的是他熟悉的王宫吗?王宫的后妃们面带惭色,她们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
楚昭王觉得眼睛模糊了,哎,他突然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从逃出郢都到重新归来,整整一年的时间。这一年是何等艰辛,他对着宗庙深感耻辱,对不起伟大的先王。回想起失魂落魄的流亡生涯,九死一生啊。在云梦泽差点被强盗砍死,在郧城斗怀想要他的命,逃命到随国后吴国追兵又差点逮到他。
凶狠的吴国人终于跑了,虽然破碎的国家还要时间来恢复。但好歹没有遭到亡国的下场,这还算是不幸中的万幸。申包胥和斗辛等人受到了奖赏,但申包胥认为自己乃是为国家效力,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便逃到山里当了隐士。
但是楚国的地位已经一落千丈了。
在楚昭王回到郢都的第二年(公元前504年),一向畏惧楚国的郑国居然大举用兵,一举消灭了许国。楚国只是干瞪眼,并没有出兵干涉,实际上楚国是自顾不暇了。
对楚国人来说,吴国的威胁还没有停止。
吴国人又卷土重来了。
这一年(公元前504年)四月,吴王阖闾派遣太子终累率领军队再度攻入楚国。楚昭王任命潘子臣和小惟子率楚国舟师迎战。但今非昔比了,经历战争创伤的楚国并未恢复元气。吴国舟师在淮水大败楚军,楚国水军的七名高级将领全部被俘。
楚国又一次陷入恐慌之中。
此时秦国军队已经撤回国了,楚国只能孤军奋战,所有的人都担心楚都沦陷的悲剧重演。在卫国战争中立下大功的子期临危受命,出任楚军陆军总司令,楚昭王希望这位名将能阻止吴军深入。可是事与愿违,拥有伍子胥和孙武等一大批将军的吴国兵团战无不胜,在繁扬(今河南新蔡北)吴军又一次大败楚军。
吴军锋芒毕露,楚国已经不是吴国的对手了。楚昭王做了一个无奈却也是明智的选择,即迁都。自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于郢,至今已有一百八十五年了。这也是楚国最光辉灿烂的时代,但那是祖辈的荣誉,当楚国再度迁都时,已是从巅峰重重地摔下来了。新上台的楚令尹子西并不泄气,他给自己打气说:“现在可以有所作为了。”当国都迁到鄀城后,子西励精图治,大力改革政治,安定百姓,终于使楚国获得喘息之机。
而吴国人在水陆两次战役中大获全胜后,也没有继续深入。显然在孙武等将领看来,越深入敌国,抵抗就会越强。而且吴国大后方还会受到越国的袭扰,一旦战争沦为持久战,对吴军是相当不利的。
这样,吴楚两国大规模交战告一段落。楚国已成江河日下之局,而吴国则如日中天。与此同时,同样僻处东南的越国却对吴国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东南战争的重心将逐渐转移到吴越两国的交锋。
我们暂且将吴越的故事放在一旁,来看看混战中的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