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舞着的经济大棒-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

挥舞着的经济大棒

近闻管夷吾,御敌富长策。

能持一钩金,力转万钧石。

子行勿俟驾,当宁方侧席。

时危急良筹,如救火下积。

致身傥有地,肤发讵足惜。

——(宋)李弥逊《送王三十六机宜召赴行在》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的事情,很快流传天下,所有人都赞扬齐桓公的大度、管仲的才能。但是当事人齐桓公还是有疑虑的,所以他找到管仲,提出了一个“高大上”的面试问题:你认为国家可以安定下来吗?

管仲通过短时间的接触,深知齐桓公的政治抱负,于是趁机挑明地说:“如果你决心称霸诸侯,国家就可以安定富强,你如果要安于现状,国家就不能安定富强。”齐桓公听后又问:“我还不敢说这样的大话,等将来见机行事吧!”

不久,齐国逐渐安定下来了,齐桓公再次对管仲提出这个问题。管仲对齐桓公表示:“君王免臣死罪,这是我的万幸。臣能苟且偷生到今天,不为公子纠而死,就是为了富国家、强社稷;如果不是这样,那臣就是贪生怕死,一心为升官发财了。”——管仲的意思是如果不让齐国改革变法,那么自己苟且偷生成为齐国的相就没有意义。齐桓公被管仲的肺腑之言所感动,便极力挽留,并表示决心以霸业为己任,希望君臣同心。

君臣二人确定了改革的决心,不久两人就开始商量如何改革了。

齐桓公问管仲:“我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呢?”管仲回答说:“必须先得民心。”“怎样才能得民心呢?”齐桓公接着问。

管仲回答——这次回答是中国人第一次系统地对治理国家的完整表述。

管仲的计划是四步走:

第一步,足信。“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

第二步,足财。“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国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第三步,精兵。“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战斗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士气旺盛,这样的军队还怕训练不好吗?”

第四步,强国。“要开发山林、盐业、铁业,发展渔业,以此增加财源。发展商业,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从中收税。这样财力自然就增多了。”

经过这番讨论,齐桓公心情兴奋,就问管仲:“这样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吧?”但管仲严肃地回答说:“还不行。争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轻举妄动。当前迫切的任务是百姓休养生息,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不然很难实现称霸目的。”

由于管仲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都迎刃而解。

公元前683年春,齐桓公让管仲主持政事,并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称管仲为“仲父”。管仲也不负所托,他一步步实行着自己国家系统改革的步伐,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利用经济大棒削弱别国实力,增强齐国的综合国力。

管仲擅长用迂回的宏观调控方法,来调整国内经济发展。对外则发动经济战。当时齐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鲁国。鲁国国土面积略大,国力和齐国差不多,而且从西周时代开始,纺织技术发达,织出的缟又薄又细,天下闻名。管仲就让齐王穿鲁缟做的衣服,同时鼓励齐国人都穿鲁缟,同时鼓励商人大量进口鲁缟。这样鲁国人看织缟有利可图,就让田地种桑养蚕,大量的农人从事鲁缟的生产,粮食产量就不足了。管仲看着时机成熟,让齐桓公一声令下,“禁止齐人穿鲁缟”。这样一来,鲁国经济大坏,粮价大涨,鲁国迫于经济崩溃的压力,被迫向齐国用织造工人换取粮食。此后,齐国就获得大量的技术人员,成为“衣被天下”的中心。

对鲁国如此,对楚国也是这样。管仲就让齐王养鹿,从楚国大量高价收购楚鹿,同时低价在楚国倾销粮食。在齐国的价格哄抬下,鹿价飙升,楚人纷纷进山猎鹿,捉一只鹿相当于种几亩地的收入,于是楚国农民弃田捉鹿。看着时机成熟,管仲忽然禁止粮食出口,同时禁止养鹿,已有的鹿大量出口低价转卖。这样一来,鹿价大跌无人再要,粮价却飙升。楚国普通国人无钱买粮,纷纷逃亡,而齐国则趁机吸纳人口。

对南方的楚国获利后,对北方的代国,管仲采用相同的手法来对付。

代国是戎狄的一支,位于现在的河北省中部,国土强大而且全民皆兵。如果和齐国发生正面对抗,必然是齐国失败。当时代国出产狐皮,管仲劝桓公令人到代国去高价收购之,造成代人放弃农业生产,成天在山林之中捉狐狸,但狐却少得可怜,“二十四月而不得一”。结果是狐皮没有弄到,农业生产也耽误了,粮食不足。此时更北方的离枝国乘虚侵扰代国。无奈之下,代国被迫向齐国投降。齐国一兵未动而征服代国。顺便提一下,也是从这个时代开始,中国的达官贵族形成了穿狐皮大衣的风尚。

可以说,在管仲神鬼莫测的经济内政手段中,齐国迅速地和其他国家拉开距离,国力飙升,成为“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