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通往权力之路的赛跑
作为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两人是齐国最有权势的人,可为什么却要远走异国他乡呢?这个事说来话长。
有一个人事先察觉到齐国政坛将会有大动荡,这个见识不凡且目光深远的智者便是大名鼎鼎的管仲。管仲把自己的看法告诉好友鲍叔牙与召忽,这三个人都是一时之才俊,并被世人誉为“三杰”。当时管仲与召忽是公子纠的老师,而鲍叔牙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三人坐在一起,管仲分析说,齐襄公政令混乱,倒行逆施。齐国政坛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动荡难以避免。不如先把两位公子送到国外,静观其变。
鲍叔牙与召忽都同意管仲的分析,于是三人便分头行动。管仲与召忽护送公子纠到了鲁国,而鲍叔牙则带着公子小白去了莒国。
事态的发展果然如管仲所料,齐国连续爆发政变。齐襄公和公孙无知先后死于非命,可远离齐国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则安然无恙地躲过灾难。
公子纠与公子小白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在此之前,两人并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相安无事。可是在巨大权力的诱惑面前,一切都改变了。
同样管仲与鲍叔牙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此之前,管仲与鲍叔牙是生死之交。
管仲与鲍叔牙的友情可以追溯到青年时代。
当时管仲家里很穷,鲍叔牙发现管仲智慧过人且才学渊博,很乐于与他交往。两人曾经一起做过些小本生意,挣点小钱之后,管仲总是给自己分得多一些,给鲍叔牙分得少一些。鲍叔牙这个人很了不起,有度量。他没有认为管仲贪财,因为管仲家庭比较贫穷。
后来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一些出谋划策的事情,却是帮倒忙。即让鲍叔牙处境更加困难,但鲍叔牙并不认为管仲蠢笨,只是认为时机存在有利与不利的时候。管仲曾三次做官,又三次被罢免。鲍叔牙不认为他没有才华,只是时运不济罢了。管仲三次带兵打战,三次战败逃命,没有在战场上捐躯。鲍叔牙不认为他是胆怯,因为他家中有年迈的母亲要孝敬。
是人才总会有出头之日,后来管仲与鲍叔牙一起为政府效力,管仲辅佐公子纠;而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可不曾想到时至今日,两人要各为其主,昔日的好友变成了竞争对手。
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几乎同时获知齐国的第二次政变。
公子纠的优势在于得到了鲁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鲁庄公就是鲁桓公的儿子姬同,在鲁桓公被齐襄公谋杀后,年仅十二岁的姬同被立为国君。当时鲁国政府软弱,不敢向齐国问罪。十年过去了,鲁庄公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齐国的内乱给了他一次绝佳的机会,只要将公子纠送回齐国。并且拥护他为国君,那么鲁庄公就有机会为父亲的冤死平反昭雪了。
与公子纠相比,公子小白似乎更有夺取君位的优势。
一是他得到了齐国权臣高傒的支持,高傒与公子小白是从小玩到大的至交好友。当公孙无知被杀之后,高傒马上派人秘密前往莒国,催促公子小白立即起程,返回齐国;二是莒国距离齐国都城临淄比较近,如果公子小白与公子纠同时起程出发,无疑公子小白将占据先机。
可是公子小白却不太自信。
首先,公子纠是他哥哥。齐襄公死于非命后,以长幼的顺序排列,公子纠应该是继承者。其次,公子纠身边有公认的智囊管仲及以勇武著称的召忽。很显然,公子小白知道如果自己加入到这场君位的争夺战中,那么就是一场生死决战。如果不能成为君主,就将面临死亡的威胁。想到死亡,他忽然不寒而栗,自信心动摇了。
如果不是鲍叔牙的坚持,公子小白可能早就放弃君位的争夺了。
鲍叔牙见公子小白迟迟未肯动身起程,他心急如焚地问:“胡不行矣?”公子小白懦弱地说道:“不可,夫管仲智,召忽强武。虽国人召我,我犹不得入也。”鲍叔牙知道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失败的疑虑和死亡的恐惧将驱走一个人的进取雄心。然而是危也是机,机会并不等人,他毅然说道:“事之济也在此时,事若不济,老臣死之,公子犹之免也。”如果事情不成的话,鲍叔牙愿意以生命保护公子小白的安全。
君主的宝座毕竟太诱人,豁出去了,公子小白决心豪赌一次。
管仲担心公子小白抢得先机,他必须要先发制人,阻止公子小白回国。于是他率一支精干的部队,人不解甲且马不停蹄地赶到莒国前往齐都城的必经之地埋伏在路上,准备半途拦截并干掉公子小白。
护送公子小白的车队正急匆匆地赶路,不想半路杀出一支突击队,一下子被打得有点晕晕的。管仲见公子小白的卫队被冲散,心中一喜,搭弓上箭瞄准公子小白就是一箭。管仲的箭术十分高超,这一箭飞出,直射在公子小白的肚子上。只听公子小白“啊”的一声惨叫,趴倒在车上一动不动了。管仲一箭命中,他估摸公子小白必死无疑,便趁乱逃走了。
恁是管仲智慧超群,箭术过人,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管仲这一箭射在公子小白的肚子上,公子小白却没有死。
说来小白也是命大,这一箭正好射在他皮带的铜钩上,锋利的箭头被铜钩顶住了。小白不仅没死,连受伤都没有。只是公子小白也算是智慧过人,反应灵敏。如天才演员一样,马上惨叫一声倒下,把管仲给骗过去了。亏得小白机警;否则凭管仲神射的本领,小白身上还有没有另一个铜钩来创造第二次死里逃生的机会呢?
管仲得意扬扬地把小白已死的消息告诉公子纠,公子纠一听大喜。反正也没有人跟自己争夺君主的宝位了,他也用不着急匆匆地赶路。于是一路上气定神闲,宛若闲庭信步。一边走,一边想象着自己当上国君时的威风。就这样一路折腾,花了六天的时间,才赶到齐国的都城。
但是一切已经太迟了。
公子小白在中箭假死之后,情知时间就是生命。以百米赛跑的冲刺速度,率先抵达了齐国的都城。被齐国的大臣们迎立为国君,他就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君主齐桓公。
公子纠为自己的大意失荆州而捶胸顿足,但已是无力回天。只得返回鲁国,请求鲁庄公出兵为其武力夺权。公子纠许诺给鲁国人不少好处,鲁庄公答应出兵,决心用武力夺回君主宝座。
一场兄弟相残的战争爆发了。
公元前685年秋,鲁庄公出动大军,直压齐境,来势汹汹。齐桓公不甘示弱,亲率大军迎战,双方在乾时进行了一场决定齐国前途的战役。
实力不济的鲁国军队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差点都成了齐国人的俘虏,他的指挥车被齐国人死咬着不放。在形势危急之下,他狗急跳墙,放弃了自己的指挥车,跑到另一辆战车上继续逃命。齐国人一看指挥车上没人了,继续追赶。鲁庄公一看不妙,便扯下他的帅旗,交给他的两个驾驶员。让两人带着这面帅旗从其他道路上逃跑,这样才将齐国的军队引开。齐国人果然上当,追击这辆插着帅旗的战车。活捉了扛着帅旗的两位战车驾驶员,而鲁庄公则侥幸逃跑了。
鲁国的武装干涉完全失败了。
接下来该是齐国人的报复了。
齐桓公任命鲍叔牙为大将,率军攻入鲁国。鲍叔牙的秘密使命是务必要斩草除根,杀死公子纠以绝后患。
鲁庄公刚刚从逃亡路上捡了一条命回来,哪有力量来抗衡齐军,唯有谈和一条路可走。
鲍叔牙以强硬的口气答复,要谈和得答应两个条件,第一是必须处死公子纠;二是逮捕管仲和召忽,押回齐国候审。
看来齐桓公必要置公子纠于死地,在权力面前没有亲情可言。
作为战败的一方,鲁庄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无条件地接受了鲍叔牙的要求。
公子纠最终被处死,这是失败者的下场,让人徒然感叹政治的血腥远甚于兄弟的温情。可悲但并不可怜,如果上台的人是公子纠,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杀死自己的弟弟。如果不是公子小白命大,早就死于管仲的箭下了。
这种兄弟相残的故事,在追逐权力的游戏中还将一而再且再而三地上演,这就是政治。
公子纠死了,召忽自杀殉主。管仲则被逮捕,准备押回齐国。
鲍叔牙对此的解释是管仲差点杀了齐桓公,罪大恶极,国君定要亲自杀他报仇。对于鲍叔牙的说法,鲁国大夫施伯并不相信,他向鲁庄公密禀说:“主公切不可将管仲交给齐国,管仲的才华天下无人可匹。如果楚国得到他,则可得意于天下;晋国人得到他,则可得意于天下;狄人得到他,也可得意于天下。我看齐国人一定不会杀了他,管仲不死,必成为鲁国的心腹之患。依臣之见,不如杀了管仲,再把尸体交给齐国人。”
鲁庄公听了施伯的话后,决心处死管仲。但消息走漏了,鲍叔牙严厉警告说:“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殉于齐。若鲁杀之,非弊邑寡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在鲍叔牙的恐吓之下,鲁庄公终于不敢对管仲下手,只是将他捆绑送入囚车内押往齐国。
其实施伯说的完全没错,齐桓公并没有处死管仲的打算。
这全是鲍叔牙力保的结果。
齐桓公上台后想拜鲍叔牙为相,但他谢绝了。他对齐桓公说:“臣只不过是个庸臣,治理国家之大任,非臣所能担当,只有管仲能堪此重任。臣有五个方面不及管仲,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桴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齐桓公听了之后有点不高兴了,说道:“管仲亲射寡人,射中铜钩,差点就没命了。现在却要拜他为相,这样行吗?”
鲍叔牙当然理解齐桓公欲置管仲于死地的报复心理,但他仍坚持说道:“管仲不过是为他的主公竭尽所能,如果主公能赦免其罪,那么他也会对主公竭忠尽力的。”
齐桓公是个颇有气量的君主,他没有坚持己见,只是问鲍叔牙:“那要怎么办?”
鲍叔牙回答说:“必须让鲁国人交出管仲。”
齐桓公想了想,又问道:“鲁国的施伯是一位谋臣,如果他知道寡人是要重用管仲,肯定会阻挠鲁君放人的。”
鲍叔牙笑着说:“主公放心,我自有办法。”
一切都如鲍叔牙所预料的,他密切注视施伯的一举一动。在鲁桓公举起屠刀时及时阻止,救了管仲一命。
作为公子纠的辅佐之臣,召忽以身殉主,但管仲却拒绝这样糊里糊涂地死去。
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同时也是个爱国主义者。先前齐桓公曾经向鲍叔牙询问,管仲会不会为鲁国所用。鲍叔牙断然为管仲打保票,并且说:“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当鲍叔牙从鲁桓公的屠刀下救下管仲时,管仲对自己未来的道路已经看得很清楚。以他对鲍叔牙的了解,他断定此番回国,必定是他大展身手的时机。
果然当囚车进入齐国境内后,鲍叔牙开始为他这位密友沐浴洗尘。而齐桓公则摆出礼贤下士的姿态,亲自抵达效外迎接管仲归国。
不管是出于作秀或者真诚,齐桓公体现出了自己的胸襟与度量。对于这位齐国新君主,这是个不好治理的国家。权臣弑主的故事一而再地上演,混乱的局面必须要得到控制。他需要一个既聪明又强有力的辅佐者,管仲能否胜任呢?
齐桓公迫不及待地召见管仲,向他询问国家的大政方针。管仲从容应对,提出种种精辟之见解,齐桓公心服口服。这次历史性的会晤,不仅消弭了两人之间的成见,而且为之后四十余年的合作打下基础。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国力迅速强大,成为诸侯国中当之无愧的霸主。
一场齐国的内乱结束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正在来临!
这个时代属于齐桓公,属于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