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吴抗楚-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

五、联吴抗楚

巫臣叛逃到晋国后,提出联吴抗楚的主张,这是个堪称高明的战略。其基本思想是大力扶持楚国东部的吴国,开辟对楚战争的第二战场。

为什么巫臣如此卖力地想帮助晋国打垮楚国呢?

这自然有很曲折的原因。

自从巫臣为了夏姬和爱情而逃离楚国、投奔晋国后,有两个人对他恨之入骨。谁呢?正是楚国军政两大巨头,令尹子重与大将子反。

这两个人跟巫臣有很深的矛盾,首先是子反。当时楚国伐陈后,子反就看上夏姬了。巫臣就说夏姬克夫,跟她的男人没有一个好下场。说得危言耸听,子反听得心惊肉跳,就放弃了占有夏姬的念头。不料巫臣说一套,做一套,居然把夏姬拐跑了。背叛楚国,投降晋国。子反气晕了。眼睁睁地看一代美女被巫臣从自己手中夺走,作为一个男人哪吃得消这怨气?

子重对巫臣也是怀恨在心,在楚庄王围困宋国九个月的那场战争胜利结束后,子重自恃功劳颇著,向楚庄王提出将申和吕两邑作为奖赏赐封给他。当时作为申地行政长官的巫臣当然不愿将自己的地盘交给子重,便劝楚庄王。说申和吕这两个地方,是楚国北部的军事重镇。负责防御晋军的入侵,战略地位上非常重要。必须要政府直接控制,不能作为个人的地盘。楚庄王听后觉得巫臣说得有理,就没有答应子重的要求,子重因此对巫臣恨之入骨。

巫臣为了爱情,逃离楚国。与美女夏姬去晋国缠绵后,子重与子反这两个楚国实权人物开始大肆报复。首先是清洗巫臣的家族,杀死其族人子阎、子荡和弗忌等人。紧接着,把夏姬前夫襄老的儿子黑要处死;除了大开杀戒之外,巫臣家族的庞大家产也自然落到了两大巨头的人口袋里了。

家族的悲惨遭遇令巫臣深感震惊与悲恸。

平心而论,巫臣虽然为了爱情打了一些私人算盘,但总的说来,他在楚庄王时代,一直尽心竭力为楚国效力,楚国的强盛他也有份功劳。他的逃跑,并没有政治上的因素。纯粹是为了爱情,为了美女。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祖国,却以株连的方式来报复他。

春秋时代,复仇的观念深入人心,特别在楚国这个极其重视武士精神的国家更是如此。愤怒的巫臣给子重与子反写了一封信,这封信谴责子重与子反:“你们以谗言贪婪侍奉君主,杀死无辜之人。我一定要让你们疲于奔命,一直到死。”

巫臣与后来的伍子胥一样,开始为报复楚国而奔走。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把报复楚国的希望寄托在吴国身上。

从这个时候开始,吴国开始出现在春秋的大舞台上。

吴国是个怎么样的国家呢?为什么巫臣会构想出联吴抗楚的战略主张呢?

吴国是与周王朝同脉同姓的国家。

故事要从周王朝的开山鼻祖周文王姬昌的爷爷古公亶父说起。

古公亶父是一位部落首领,生有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季历这个人贤明能干,古公亶父想让他继承部落首领。但是季历有两个哥哥,当时的传统是长子继承制。太伯和仲雍得知父亲的想法后,为了满足父亲的意愿,哥俩一商量决定出逃,以便让弟弟季历继承父亲的事业。两人就逃到了当时称为“荆蛮”的吴越地区,并且入乡随俗混入吴越蛮族人群中。剪断头发,在身上文身,就成为蛮族人中的一员了。

由于两个哥哥跑到荆蛮地区,季历就成为部落领袖。后来传位给儿子姬昌,就是周文王。到了周武王灭掉殷商后,派人去寻找太伯和仲雍后人的下落。

太伯和仲雍到了吴越之地后,做了些什么呢?

太伯与仲雍两人来自文明先进的中原地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领导才干。当时的荆蛮地区的人还处于未开化状态,对这两个人的来历,他们也不清楚。随着太伯与仲雍两人在蛮族人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有不少人就前来投奔,共计有一千多家。这么一个小小的部落群,称为“句吴”,就是后来吴国的雏形。

太伯去世后,仲雍接任句吴部落首领,后几任的首领是其子孙季简、叔达和周章。在周章担任句吴的首领时,周武王将吴地封给他。正式成为诸侯国之一,这就是吴国。周章的弟弟虞仲也被封为诸侯,封地是在周王室的北边,这就是虞国。后来晋国假虞灭虢的时候,顺便把虞国解决了。

吴国虽然属于姬姓国,实际上地处蛮夷之地,文化落后。在中原人士看来,这只不过是个蛮夷之邦而已。从太伯开创句吴,传十九代君主。到了公元前590年时,寿梦成为吴国的君主,这是吴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一位君王。

吴国的强大,要归功于巫臣。

公元前584年,有一件事引起了巫臣的注意。

这一年,吴王寿梦派兵攻打郯国。郯国是一个中原诸侯国,在吴军的威逼下,被迫与吴国签下城下之盟。对于这件事,当时鲁国的执政大臣季文子还发了一通议论,说:“中原各国不修武备,以致蛮夷侵犯中原,也没有引起足够的担忧,可见中原缺乏雄才大略的君主。”在拥有完备礼仪制度的鲁国人看来,吴国根本就是个蛮夷之邦。现在开始进犯中原,形成中原另一大威胁了。

然而巫臣却看到了一个新兴诸侯的崛起。

这个新兴的国家将对楚国构成致命的威胁。

一直以来,晋楚争霸的格局是南北对峙,争夺的重点在郑、宋、陈和蔡这些国家。这种格局使得楚国的军事压力主要集中在北线。楚国北方的军事重镇,东有息邑,西有申邑,即以前的息国与申国。对楚国来说,只要守得住这条北线,就可以安枕无忧了。

巫臣原本是申邑长官,对楚国的军事防线再熟悉不过了。要击破楚国在北面坚固的防线,是不容易做到的。那么楚国的弱点在哪里呢?正是在其东部,东部楚国防备薄弱。而吴国在寿梦统治时开始崛起,这使巫臣产生了“联吴抗楚”的念头。

可是与楚国相比,吴国的军事力量还是太弱小了,特别是武器装备过于落后。当时战车部队是衡量一个国家军备水平的标志,而吴国居然没有战车部队。

巫臣向晋景公毛遂自荐,请求出使吴国,以达成同吴国缔结军事同盟的设想。晋景公对巫臣的这个战略大为赞赏,便任命他为特使出使吴国,同时带去了三十辆战车。

吴国自寿梦开始,也学习楚国的样子自立为王,所以称为“吴王寿梦”。这个被中原视为蛮夷的国家,确实还没有学到中原复杂的礼法。虽然自称为王,但不像周王和楚王那样有谥号。吴王寿梦是一个有雄心的君王,他对巫臣的到来非常欢迎。特别是巫臣带来一件他梦寐以求的礼物,即中原先进的战车。吴王兴奋极了,巫臣乘机提出晋国与吴国建立正式外交,寿梦很爽快地答应了。

巫臣在圆满完成出使任务后,他留下十五辆战车赠送给吴国;同时留下一批军官,负责训练吴军驾驶战车及射箭的技术。并且帮助吴国组建战车部队,传授吴国士兵战车作战的战术。巫臣甚至把自己的儿子狐庸留在吴国,担任晋国驻吴国的外交官。

在晋国军官的指导下,吴国的军备与作战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新兴的吴国马上以剽悍的战斗力令楚国人刮目相看。

楚国虽然国土辽阔,控制的诸侯国与蛮族部落众多。但是楚国的军事部署主要在首都郢都及北部防线上,在东部兵力并不雄厚。这使吴国制订了一个拖垮楚军的作战计划,在东线频频出击。

公元前584年,吴军侵入楚国东部,并且攻打归附楚国的喽啰国巢国与徐国。楚国令尹子重率领主力前往增援,但吴军并不与楚军决战。只是凭借地缘优势短促出击,使子重的楚军在巢国与徐国之间疲于奔命。

由于北部郑国背楚附晋,楚军的首要作战任务是夺回郑国的控制权,而不是征服吴国。在救援巢国与徐国之后,子重又率这支楚军主力,不远千里赶赴郑国战场,晋国纠集八个诸侯国救援郑国。在这时,吴国又在背后插了一刀,吴王寿梦进攻州来。州来以前是个古国,此时大约已被楚国所占领。子重不得已,又将楚军主力从郑国千里迢迢调往州来,吴军又扬长而去。

就这样,吴楚虽然没有经过大规模的交战,但是这一年里子重带着这支楚军,在巢国、徐国、郑国和州来之间来回奔波。楚军总计调动七次,搞得筋疲力尽,吴军四处骚扰的战术获得巨大的成功。

对于吴王寿梦而言,现在的吴国并不是楚国的对手;除了骚扰楚国四境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开疆略地。在吴楚附近,许多蛮族部落都归附于楚国。吴王寿梦决心先吞并这些蛮族部落,扩大吴国的疆域。

当吴军大举发动征服蛮族部落的战争时,这次楚军没有大规模地救援。子重早没脾气了,楚军已经被拖垮了。对于楚国来说,这些蛮族部落毕竟无足轻重。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任吴国大军横扫鲸吞了。

吴国的崛起不仅引起楚国的重视,也引起晋国的关注。

晋国政府的本意是利用吴国地处楚国东部的地缘优势,牵制并打击楚国。从一年来吴国骚扰楚国,致使楚军疲于奔命这个结果来看,无疑这个战略是非常成功的。然而晋国决不容许吴国成为第二个楚国,所以在公元前583年,晋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

首先,晋景公派巫臣再次出访吴国。对其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祝贺,这是对吴国的示好。但是与此同时,晋军将领士燮对鲁国、齐国和邾国进行访问。并且联合三个国家共同出兵,攻打归附于吴国的中原诸侯国郯国。很明显,晋国政府的策略,就是对吴国软硬兼施,一方面向吴国输出先进的武器及先进的战术思想;另一方面,则对吴国窥视中原的企图坚决打击。

晋国人想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既拉拢吴国,又限制其扩张,但是吴国人很快就还以颜色了。在公元前582年,晋国召集齐、鲁、宋、卫、郑、曹、杞和莒八个国家,在蒲城召会诸侯会议。这次会议最初的目的之一是想让吴国参加中原诸侯会议,但是出于对晋国军队打击郯国的报复心理,吴国拒绝出席这次会议。

虽然晋和吴之间存在矛盾,但二者的利益是一致的,那就是共同打击楚国。无论是晋国还是楚国都不会想到日后这个不起眼的东南小国竟然差点把楚国这个庞然大物灭掉,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