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霸权之路-春秋故事-春秋时代历史

二、反霸权之路

公元前551年,即子产为卿第四年。晋国政府为了巩固中原霸主的地位,指示郑简公前往晋国朝见霸主晋平公。

表面上晋国风光无限,但其霸主地位已经受到齐国的严峻挑战。除了齐国之外,在中原国家中郑国实力最强。晋国政府显然对郑国不太放心,企图强迫郑简公朝见晋平公,以增强对郑国的控制力。

面对晋国恶意并带有强迫性的命令,郑简公迟疑了,要不要去呢?

这时子产站出来,以果断的语气坚定地说:“不去。”

子产写了一封答复信,转交给晋国使者,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我国每年都对贵国进行友好访问,贵国所发动的战争与会盟我们全部参加,一次也没有缺席。可是贵国的政令无常,使我们疲于应对。国家困乏不堪,时不时就爆发一些意想不到的祸乱(指尉止叛乱和子孔阴谋政变等事),无时无刻不处于高度警戒的状态。贵国政府以为我国君忘记了朝见的义务,其实不是这样的,实在是因为政局不安定啊。如果贵国能让我国好好休养生息,那么早晚我们都会前往朝见,哪里要贵国亲自下达指示呢?如果贵国不体谅我国的难处,采取强迫手段,请恕我们无法接受这样的命令。倘若得不到贵国的谅解,导致两国断绝外交并反目成仇,这种结果不是我们想看到的,请贵国政府慎重考虑。”

与其说这是一封答复信,不如说是一份宣言。

子产的答复有理有据有节,语气强硬。郑国尊晋国为盟主,但绝非是呼之即来并挥之即去的奴仆。子产甚至以绝交相威胁,更体现了其捍卫独立主权的巨大决心。

唯唯诺诺者总是会被瞧不起,只有自己强硬才能得到尊重,子产深知此中道理。事实也是如此,郑国的强硬态度令晋国人大跌眼镜,出乎意料。子产的判断是对的,晋国面临楚国、齐国和秦国的挑战,哪里会因为一次朝见而与郑国绝交呢?经过再三考虑,晋国政府不得不取消郑简公赴晋国朝见的命令。

这是郑国在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郑简公之所以不愿意去朝见晋平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济负担太重了。自从士匄接任首相兼元帅后,对各国的经济勒索愈加繁重,令中小诸侯国苦不堪言。但是慑于晋国的实力,谁都不敢吭声。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不平则鸣,子产不仅要捍卫国家的政治利益,也要捍卫其经济利益。

公元前549年,郑简公与首相子西出访晋国,子产写了一封信委托子西带给晋国首相士匄。在信中子产写道:“您在晋国执政,四邻诸侯没有听说过您的美德,只知道经济负担十分苛重。对您的做法,我深感困惑。我听说执政者治理国家,并不在于囤积财货,而是担心没有好的声誉。如果各国的财货都聚集到了晋国,那么诸侯一定心里不满,这样就会损害晋国的利益;如果这些财货聚集到您自己手里,那晋国其他人一定会不满,这样就会损害您家族的利益。您这样做,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倘若您持宽厚之心,以德服人,那么远方的国家也会前来归附,近邻的国家也会安心。您为什么这样糊涂呢,要那么多财物干什么呢?”

这是子产的私人信函,却说出诸侯们想说却又不敢说的心事,也是对晋国政府的一次警告。如果贪得无厌,必然会引起同盟诸侯的离心离德。联想到晋悼公末期以来,诸侯国军队在历次战争中消极怠战,应付敷衍,士匄心里明白子产说的是实情,他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在子产的努力下,晋国政府终于做出让步,减轻了诸侯国所应承担的经济负担。经此事件后,子产声名鹊起。他不仅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到利益,也惠及他国。

谁说小国不能有大作为呢?子产向世人表明尽管是弱势一族,只要坚定地争取自己的权利,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出访期间,郑简公向晋国政府提出要出兵攻打陈国。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陈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后,狐假虎威,多次跟随楚国入侵郑国。陈哀公心眼特别多,每次攻入郑国后,陈国军队行经之处就把郑国人的水井填平,树木砍倒。采取恐怖手段逼迫郑国人迁移,所以郑国人恨透了陈国。

但是晋国政府没有同意郑简公的请求,这一年,楚国率蔡、陈和许三国的军队入侵郑国。狐假虎威的陈哀公表现最坏,无恶不作。

必须要教训一下陈国。

公元前548年夏,郑国发动对陈国的战争。子展与子产两人指挥一支由七百辆战车组成的军队,对陈国发起闪电般的进攻。数据可以说明军事技术的进步,在八十年前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也不过只拥有七百辆战车,可是如今郑国对小小的陈国动武就动用了七百辆战车。

这次闪击作战打得陈国毫无还手之力,郑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入陈国都城。陈哀公本想等着楚国前来援救,不想战局进展得太快。时间已经来不及了,他被迫向子展和子产投降。

看来子产不仅是位优秀的外交家,打起仗来也不含糊。

打败陈国之后,子产前往晋国,一是向霸主通报伐陈之战的情况;二是向晋国进贡讨伐陈国时得到的战利品。

郑国攻打陈国并没有得到晋国政府的同意,在晋国人看来,郑国人开始不听话了。

几年前,子产以强硬的态度拒绝晋国政府的命令,并且以不惜断绝外交来抗议晋方的无理要求。那件事使晋国政府十分恼火,可是还真怕与郑国决裂。子产很准确地摸准晋国人的心理,也明白自己国家的价值所在。你晋国要是跟我决裂,那楚国是巴不得来拉拢,郑国是两头吃香呀。

如今子产访问晋国,晋国人准备给他点颜色瞧瞧了。负责接待子产的是晋国大夫士弱,他一见到子产劈头就问:“陈国何罪之有?”

其实陈国一直归附于楚国,并不是晋国这个霸主的管辖范围。郑国发动对陈国的打击,对晋国维持对楚国的霸权优势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士弱存心找茬,故意要刁难子产,想以当头棒喝的方式让他不知所措。可惜的是士弱找错了对手,子产是何许人也,哪能那么容易被难倒呢?

子产不慌不忙地说:“郑国曾有恩于陈国,但陈国不仅不思回报,反倒仗着楚国人撑腰,狐假虎威,前来侵犯我国。去年我国政府曾向贵国政府请求讨伐陈国,但未能得到贵国政府的同意。陈国又伙同楚国前来侵犯,军队所到之处水井被填平,树木被砍倒。我国如果不主动出击,就会令我姬姓蒙羞。所以在上天的启示下,我们出兵攻打陈国,陈国人现在已经认罪并受到了我们的惩罚。”

士弱听完后,还不肯善罢甘休,又说道:“为什么要侵略小国呢?”

子产知道士弱故意刁难,他回答的语气颇为强硬:“先王曾有过命令,只要有罪者,就要给予诛罚。至于说侵略小国嘛,贵国现在土地方圆数千里。而根据礼制,天子土地不过千里;诸侯土地仅百里。如果贵国不是侵略小国,哪里来这么多的土地呢?”

士弱一听,不但没有难倒子产,反而被他将了一军。支支吾吾地,不敢再追究郑国入侵陈国的事宜。这时士弱看到子产穿了一身军装,嘿,这下子抓住把柄了,我得追究你无礼。你到晋国来访问却穿了军装,不符合外交官的身份,于是再发难道:“你为什么穿军装呢?”

子产回答说:“我国郑武公和郑庄公都曾经担任周王室的卿士,在城濮之战结束时,贵国晋文公让我国的郑文公身穿军装,仍然以卿士的身份辅佐周天子,接受进献楚国战俘的仪式。现在我身穿军装进献战利品,这是合乎礼仪的。”

要论到口水战,士弱根本就不是子产的对手。

子产的精彩辩论,不仅令士弱哑口无言,连后来的孔老夫子也不禁称赞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大意是说:“如果语言不懂得点缀,增添些文采,那么肯定流转不远。晋国称霸的时候,郑国进攻陈国。如果不善于辞令就无法成功,一定要慎重使用语言艺术呀。”

子产以自己不卑不亢的态度,表明郑国独立自主外交的决心。他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无与伦比的政治才华;另一方面也表明以郑国为代表的诸侯国,试图摆脱晋国独霸的局面。中原政治的新格局,已经呼之欲出了。

在诸侯国中,郑国只是一个中等的国家。但是子产的出现使郑国的政治出现生机与活力,并且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有一回,担任令正(官名)的子太叔向子产询问施政的方法,子产回答说:“施政就像干农活一样,早晚都要想着它。既要想着如何开始,又要想着如何收成。想清楚了,就早晚身体力行。所做的不要超过所想的,这样过错就很少了。”

此时的子产在郑国内阁中排名第四,他的一系列杰出表现,已经令不少郑国官员相信他将是政府下一届的执政者。

对郑国来说,最大的威胁仍然是南方的楚国。

公元前547年,楚国与秦国联手,准备偷袭吴国。但吴国早有防备,楚康王临时改变计划,转而北进进攻郑国的城麇。守城的郑国将领皇颉和印堇父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冒失出城与楚军交锋,结果被打得大败。两位将领都被楚军俘虏,楚国人把印堇父作为战利品送给秦国人。

郑国与秦国并无多大的矛盾,郑国政府打算从秦国人手中赎回印堇父。便准备了一大笔钱,由子太叔出面,前往秦国交涉此事。临行前,子产问子太叔,你准备跟秦国人怎么说呢?子太叔说,我已经准备好一套说辞了。大致就是说印堇父是被楚国人俘虏的,但现在落在秦国人手里了。郑秦两国没有什么利害冲突,郑国愿意以财礼换回印堇父。

子产听完后说:“你这样讲,肯定不行。你想想,印堇父是楚国人送给秦国的。如果秦国人拿他来换取郑国的财礼,这样做显得有失国家体统,秦国人一定不会答应的。”

子太叔问道:“那要怎么说呢?”

子产回答道:“秦国虽然与楚国一起进攻我国,但秦国军队按兵不动,并未与我国军队交锋。所以应该这样说:感谢贵国对我国的帮助,如果没有贵国的恩惠,楚军现在恐怕还在城门之下呢。”

子太叔听了后,不愿意这样干。秦国人明明是侵略者,楚国的帮凶,还要这样讨好吗?他动身前往秦国,还是按照自己的那一套说辞要求用财物与秦国政府交换印堇父。但不出子产所料,遭到秦国人的拒绝。其实外交辞令是一门艺术,外交言辞从来是没有由衷之言的,更多的是体现了国家的利益,可是子太叔不明白这一点。

后来郑国又另派出使节,用子产的那套外交辞令糊弄秦国人。果然把秦国人说得乐呵呵的,最终释放了印堇父。郑国的国力并不能与晋、楚、秦和齐这些大国相比,但此时的郑国在外交上则处于主动并积极进取,在国内营造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对于郑国的民众来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