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狗尾续貂
宋国是一个中原颇有影响力的国家,但是命运不济。在郑庄公称霸的时代,宋国与郑国爆发了十次战争,最后以战败而告终;到了齐桓公时代,宋国又只能屈居于齐国之下;到了宋襄公上台后,他励精图治,宋国的国力大为改观。
在中原诸侯国中,追随齐国最卖力的便是宋国。齐桓公生前召集十五次诸侯大会,只有宋国每次都参加,宋襄公因此成为齐桓公霸业最忠实的助手。也正是这个原因,齐桓公与管仲才会把君位继承人公子昭安心地托付给宋襄公。
宋襄公没有辜负齐桓公所托,他两次将公子昭送上齐国国君的宝座。当然他这样做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想成为号令中原的盟主。在后齐桓公时代,中原以齐国为霸主的政治体系摇摇欲坠。如果没有新的诸侯盟主,中原诸国势必难以联合起来,以抵制蛮夷的入侵及南方楚国的进攻。宋襄公显然认为自己是接替齐桓公的最佳人选,凭借宋国是中原联盟最积极的参与者与平定齐国的功劳,新的霸主舍我其谁?
宋襄公担心其他诸侯不服,便想出一个立威的办法。
首先,他找了个借口逮捕滕国的国君滕宣公;其次,他以鄫国君主的血来做祭祀。关于这次祭祀,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宋襄公杀了鄫国的国君;另一种说法是割破鄫国君主的鼻子,把血涂在祭品上。后一种说法可能符合真相。
宋襄公连续羞辱两位小诸侯国的君主,他的庶兄,即是宋国中兴的最重要人物目夷叹道:“齐桓公保存了三个将亡的国家(指鲁国、邢国和卫国),从而令诸侯国归附,可是义士们还指责他刻薄寡恩。现在却要以虐待两位诸侯国国君的手段来称霸,我看是很难的,能得以善终就算是走运了。”
使用这种恐怖手段来达到令其他诸侯国屈服的目的看来不现实。
首先起来反对宋襄公称霸的是曹国,当年曹国军队随齐桓公讨伐厉国时,宋襄公在背后捅了一刀,进攻曹国。两国关系恶化,曹国国君岂肯听命于他呢?宋襄公气急败坏,率领宋国军队第二次对曹国发动侵略。
目夷又一次批评宋襄公的政策,他评论道:“国君现在的德行还有欠缺,却去攻打别人。我看还是要先撤兵好好反省一下,等到德行圆满了再出兵不迟。”
宋襄公一味欺负弱国,却得不到大国的认同。
在公元前641年,即齐桓公死后两年,齐、鲁、陈、蔡、郑和楚六个国家召开诸侯峰会。这次峰会楚国居然也加入进来。连续十五次参加诸侯大会的宋国却被排斥在外,这无疑让宋襄公一肚子的酸水。
心有不甘的宋襄公决心亲自出面,主持一次国际峰会。公元前640年,宋襄公开始筹划诸侯大会。他企图成为诸侯盟主的野心已经是路人皆知,鲁国大夫臧文仲就此事评论说:“让自己服从众人的意愿是可以的,可是要众人服从自己的意愿,那是不能成功的。”
第二年(公元前639年)春季,宋襄公先与齐孝公和楚成王会晤。宋襄公向楚成王提出要求,希望楚国能支持他成为中原诸侯的盟主。为什么宋襄公想成为中原盟主,却找楚成王呢?原来这时中原的郑国、陈国和蔡国等国家都归附楚国了。如果得到这三个国家的支持,再加上齐国(宋襄公在立齐孝公一事上有很大的功劳,他认为理所当然会得到齐国的支持),那么即便鲁国和卫国这些国家都反对,也无济于事了,宋襄公就这样做着中原霸主的美梦。
楚成王一口答应了宋襄公的要求。
宋襄公为自己的如意算盘而沾沾自喜。
可是目夷又一次发出慨叹:“与齐和楚相比,宋国只是个小国。小国却想要争盟主,我看要大祸临头了,难道宋国要亡国了吗?”
宋襄公还沉醉在盟主的美梦之中,他俨然以盟主自居了。
这一年的秋季,他召集楚、陈、蔡、郑、许和曹等国在宋国的盂地会盟。宋襄公显然忘了自己的身份,楚成王原先答应他,只是想在中原立一个听命于楚国的傀儡。可是宋襄公却以诸侯领袖自居了,对楚国采取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这下楚成王勃然大怒了,他大吼道:“召我?我将好往而袭辱之。”意思是:“他宋襄公也配召我,那好,老子就陪他玩玩,给他点颜色瞧瞧。”说罢带着一队人马,前往盂地参加会议。
目夷对宋襄公说:“楚国是蛮夷之邦,强横且没有信义可言,我看还是带些战车前去赴会得好。”宋襄公自以为与楚成王达成协议在先,不肯听从目夷的建议,说道:“不行,我与楚王约定乘坐普通的车子会面。这是我提出来的,我可不能破坏规矩。”便只带了少许人抵达盂地。
宋襄公很快就明白了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霸主,与会的七个国家中,除了宋和楚之外,郑国、陈国、蔡国和许国都归附楚国了。而曹国则两度被宋国人欺负,对宋襄公的态度也可想而知。
大会一开始,宋襄公摆出盟主的架势,高高在上。不久后,他就察觉到气氛不对了,与会各国唯楚国马首是瞻。他一看情形不对,想拔腿开溜。楚成王马上将他逮住,然后发兵攻打宋国都城。
宋襄公后悔莫及,他对目夷说:“你赶快逃吧,回去保卫国家。现在宋国就是你的,我不听你的劝告,才落了个这样的下场。”目夷是爱国者,他握着宋襄公的手说:“就算您不说,宋国始终都是臣下的家园。”他想方设法逃出来,回到宋都。秣马厉兵,积极备战,准备与楚军决一死战。
楚成王威胁宋国人说:“你们要不投降,就杀了你们的国君。”
守城的军民回话说:“我们有社稷神灵的保护,有新国君了。”
楚成王一想,若杀了宋襄公,目夷必成为国君。目夷有智慧,有本事,并深得人心。他当上国君,楚国岂不是多了个强劲的对手?权衡利弊后,看来还是把呆头呆脑的宋襄公释放回去,对楚国最有利。
宋襄公被释放了,他心里很是惭愧。没脸见江东父老,跑到卫国去了。忠心耿耿的目夷派人传话:“我为您保卫宋国,您为什么不回来呢?”宋襄公这才回到宋国。
不过,他的闹剧还没有结束。
备受羞辱的宋襄公准备要报复了。
论国力,宋国远不是楚国的对手。宋襄公当然不敢贸然向楚宣战,便把矛头对准归附楚的郑国。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纠集宋、卫和滕等国军队大举进犯郑国。
楚成王毫不客气,当即出兵进攻宋国。宋襄公见楚军大举出动,便率师回国,打算与楚国人决一死战。
目夷劝道:“宋国是殷商的后裔,上天已经很久没有眷顾了。您想实现中兴的梦想恐怕不可能了,还是不要与楚国正面交锋。”
宋襄公是个固执的家伙,好了伤疤忘了疼。他不听目夷劝阻,率军抵达泓水的北岸。此时楚军抵达泓水的南岸,两军隔水相对。宋襄公派人向楚军下战书,约定在泓水北岸进行决战。楚国统帅同意了,大批楚军开始渡过泓水。
这时宋军已经摆好阵势,做好战斗准备。目夷说:“楚军人多势众,趁他们还未全部上岸我们赶紧出击,先下手为强。”
一向奉行霸权的宋襄公在这种关键时刻,居然打起了“仁义”的旗帜,他说:“不行,我听说君子不乘人之危。虽然我是险些丧失了国家的人,但还是不忍心这样做。”
一会儿工夫,楚军全部渡过泓水,但还没来得及排好阵列。目夷又提醒说:“敌人阵形混乱,我们得赶快出击。”
宋襄公又摇摇头说:“不行,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非君子所为。”看来自上次被楚国人俘虏之后,宋襄公一直在反省自己的行为。以前宋国偷袭曹国、逮捕滕宣公和以鄫国君主的血来做祭祀,这些事情哪样是君子所为呢?哪样是“仁义”呢?可是现在他要学习古代周文王,以德服人,以仁义服人。
以德服人是没错的,但不是在两军对垒之际。兵者,诡道也,凭着所谓的“仁义”能打垮对手吗?
这位理想颇高且能力颇低的宋襄公只得再尝苦果了。
楚军渡过泓水,摆好了阵势,宋襄公这才下令击鼓进攻。结果不出人意料,在兵力与战斗力都占上风的楚军面前,宋军一败涂地。宋襄公的近身侍卫全部战死,他本人大腿挨了一箭。落荒而逃,好歹捡回一条性命。
事后,宋国人都怪宋襄公冥顽不化,可他却振振有理地辩道:“君子不会杀掉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苍白的敌人。古代用兵之道,不以险隘取胜。我虽然是殷商亡国者的后代,但不对没摆好阵势的敌人发动进攻。”
从这点看,宋襄公有值得称许的地方。他具有古代武士的某些品质,既有一种道义感,又有一种从容不迫的精神。如果他仅是一名武士,那无疑是出色的。但是作为国君,注定只能是眼高手低的平庸君主。
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受的伤不轻。次年,箭伤复发,可能引起伤口的感染。这位狗尾续貂的“霸主”不治身亡,在位共计十四年。
宋襄公是一位幸运的君主,因为他居然入选“春秋五霸”名单。其实他从来没有真正成为霸主,更没有霸业可言。他在泓水之战中的拙劣表现,已经成为一则历史笑话。至于为什么他会被列入“五霸”之中,就有些让人匪夷所思了。
真正接过齐国霸业的乃是雄踞西北的晋国。
晋国所发生的历史故事,总是惊心动魄并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