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派的奠基人庄周

道家学派的奠基人庄周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蒙 (今河南商丘梁园区) 人。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倡扬黄老之学,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奠基者之一。

庄子大约同孟子生活在同一时期。他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即管理漆园的小官。《列御寇》记载: 庄子“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履,槁项黄馘。” 即是说,庄子一生贫困潦倒,住在穷乡僻壤之中,曾经以编织和卖草鞋为生。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他虽一生贫困,却潜心治学,知识渊博。但就其思想实质而言,却是继承和发挥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因此,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奠基者之一。人们常将老庄相提并论,足证他对道家思想贡献之大。庄子的著作即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庄子本人所著及其门人根据庄子的思想整理而成书的。《南华经》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庄子》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其中内篇7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15篇、杂篇11篇为其弟子根据庄子的思想整理而成。他的著作思想深刻、想象力强,颇具浪漫色彩,有较高的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使人百读不厌,实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庄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还在于他生活贫困,广泛接触了社会下层人士和劳动人民,并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列御寇》记载了一个关于庄子的故事: 宋国有一个叫做曹商的人,劝说庄子游说王侯,“一悟万乘之主”。庄子不仅拒绝了他,还把曹商痛骂了一顿。庄子对曹商说: “秦王有病召医,破痛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百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其治之痔也。何得车之多?子行矣!。”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子很有骨气,他不畏权贵,,不愿与统治者合作,而且,鄙视那些依附豪强的势利小人。还有一个故事: 庄子穿着破烂不堪带补钉的衣服去见魏王,魏王说: 先生何以如此狼狈?庄子答曰: 我是穷,是生不逢时,并不是狼狈。庄子处在“昏上乱相之间”,怎能不狼狈呢?说明庄子对黑暗的现实是不满的。

庄子作为老子的后学,继承并对老子的 “道” 的概念作了发挥。他认为: 道“有情有言,无为无形”,是天下事物的总根源,认为“道”“自本自根”、“无所不在”。这就是说,“道”具有普遍性,天下事物都受“道”支配,都是由 “道”派生出来的。这同老子“道法自然” 的观点是一致的。他对“道” 的概念的阐释,为以后唯物主义“气一元论”提供了资料。他认为,天地形成以后,天地之间无非是一气,一气分化为阴阳。“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中国哲学史告诉人们,中国古代有 “理一元论” 的唯心主义,同时也存在“气一元论” 的唯物主义,两种认识路线针锋相对。庄子的哲学虽属于唯心主义,他的“气一元论”却包含唯物主义的因素。他在哲学上失足之处在于,他没有将“气一元论”贯彻始终。他的体系与方法之间存在矛盾,最终导致走向唯心主义。他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绝对齐一境界。这样他便走向了另一极端,否认了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关系,否认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因此,他虽提出 “气一元论” 的观念,最终却转向了 “理一元论” 的泥潭。所以,他是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哲学家。

庄子接受了老子朴素辩证思想的缺点,并使之夸大,结果走向了相对主义。由于庄子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最终必然导致诡辩论和怀疑论,这就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庄子将老子的 “道”加以歪曲,进而否定 “质” 的确定性。他认为,从“道” 的观点来看,“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是因为“彼是莫行其隅,谓之道枢”。就是说,“道” 的不存在对立的方面,“道”在客观上是没有质的区别和变化的,这正是“齐一”。所不同的是主观的立场和态度不同,这样便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标准。他说: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喻非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指” 和 “马”都不过是一个说法、符号,天地万物都不是客观存在,而只是一个符号罢了。他把相对主义推向了极端,得出了怀疑一切的结论。

在人生哲学方面,由于庄子对“道” 的片面理解,走向了人生理论的误区。他说: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 物物者非物。”就是说,产生物的是一种 “非物” 的东西,即精神产生物。他认为,人可以绝对自由。他说: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意思是说,人可以无条件地得到绝对自由,可以驾御“六气” 的变化,可以逍遥于无穷的境地。他理想的三种人格是“至人”、“神人”、“圣人”,而且“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样的 “人” 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没有任何作为,不计较自己荣誉得失,活着就活着,死去就死去,一切顺乎自然。这样一来,庄子作为道家的奠基人,在人生哲学上便倒向了儒家“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唯心主义宿命论,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了达到绝对的自由,他宣扬“无己”、“无待”,认为“有己”、“有待”就达不到绝对的自由,而且,他把“无己”、“无待” 的人生态度归结为“坐忘”。他说:做到“无己”、“无待” 的人,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应该忘掉自己的存在,忘掉客观事物的存在,忘掉一切人与人、人与物的差别,这样的人才是绝对自由的人。

庄子同老子一样,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主张的“克己复礼”。他说: “古今水陆与?今蕲行于周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意思是说,行水路要有舟船,走陆路要有车子,儒家要“克己复礼”,好比走陆路却用舟船,那是不行的。

庄子虽对道家学派的建立作出过贡献,然而他的思想和哲学观点都有严重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他支持唯心主义的相对主义,从而否定了客观真理的存在和真理的客观标准,强调“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把哲学引向神秘主义与诡辩。特别是在人生哲学上,他强调“无己”、“无名”、“无功”、“无待”,主张“坐忘” 的人生态度,实际上是在阶级斗争中保护自己,仍是个“私”字。尽管如此,由于用诡辩作掩护,似乎庄子是清高无上的,是不讲私利的,其实这只是一种“伪装”。所以,我们对他的思想和哲学观点,必须持分析态度。他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都是应该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