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和商人范蠡

政治家和商人范蠡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 (今河南南阳)人。出身于平民家庭,少年时代,才学出众,在当地颇有名气。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范蠡年轻时颇有才学,狂放不羁。当时任宛令的文种,听说范蠡的名气,派小吏前去登门拜访,他避而不见。小吏回来后不高兴地说: “范蠡是个狂人,一向傲慢无礼。”文种笑道: “我听说有杰出才能的士人,都会被人看作狂人,胸怀独到见解的人,往往会受到别人的毁谤,这是因为普通人无法理解他们。”于是文种亲自趋车去看望范蠡。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从此结成了至交。

范蠡根据自己平时对天下大势的观察和分析,对文种说,中原文化在南移,继长江中游楚国逐步得到发展之后,下一步将是长江下游地区逐渐步人先进行列。他们一道东下先到吴国,欲辅佐吴王夫差,但不为夫差所重视,没有多久,便离开吴国去到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当时的越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小国,亟待振兴。他们来到之后,向越王勾践说明了来意及主张,得到了勾践的赏识,封他们为大夫。由于范蠡具有丰富的政治、军事、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够洞悉天下大势,因而成了勾践的主要谋臣。

勾践三年,听说吴王夫差正积极练兵,准备报当年吴越携李之战吴王阖闾负伤致死之仇。勾践为防越国受攻击,打算先发制人,攻打吴国。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军大战于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西山),越军大败。勾践带领5000名残兵退守会稽,遭到吴军团团包围。勾践急忙召文种等大臣谋划对策,范蠡说: “情况十分危急,事到如今,只有卑辞尊礼,献上金玉美女向吴王求和了。”勾践根据他的建议,派文种向夫差求和。夫差同意受降,但条件是要勾践亲自来吴国充当人质。勾践无奈,只好让文种留守越国,自己去吴国作人质,范蠡也陪同前往,被迫干起仆役的差事,为吴王夫差驾车养马,其余时间被软禁在石室之中。夫差听说范蠡是个贤才,想招降他,便在召见勾践、范蠡时,劝范蠡说:“现在越王无道,越国将亡,你和越王皆在吴为奴仆,被天下耻笑。我想赦你之罪,你能改过自新、弃越归吴吗?”他回答: “我也听说亡国之臣不敢谈政事,败军之将不敢言勇。现在我失败了,君臣俱降,蒙大王洪恩,保我君臣性命,我愿为大王服役奔走,但不做官。”夫差见他意志如此坚定,不可能强迫他为臣,就说: “你既然不移志向,我也只好重新让你回石室了。”

范蠡、勾践重回石室,继续为夫差服役。三年过去了,范蠡始终如一,受尽磨难,陪伴着勾践,毫无怨言,并不时为勾践出谋划策,让他千方百计取悦于夫差,使夫差确信勾践君臣已彻底臣服,终于将他们释放回越国。

范蠡回到越国后,与文种等大臣辅佐勾践励精图治,下决心复兴越国。他主张顺应天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使“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藏富于民”。由于君臣亲密合作,越国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逐步赶上了先进的中原地区的水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他还全力以赴地练军养士,准备乘机征伐吴国,报丧国失地之仇。他从家乡楚国请来熟练的铸剑工人和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组织一支兵锋刃利、能攻善守的精锐之师。经过十几年的建设,越国富强起来,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时刻准备伐吴。公元前475前,勾践又率兵伐吴,吴军由于连年征战,兵力大为削弱,吴王夫差躲在姑苏山 (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上,派使者向越国求和,越国不允许吴的求和,范蠡督师继续进攻,一直攻占吴国王宫,夫差被迫自杀,吴国自此灭亡。灭吴之后,勾践任范蠡为上将军,命他率越军过长江,渡淮河北上,与楚、齐、晋等大国较量。越军“横行江淮之上”,各诸侯国自忖实力难敌,遂纷纷请和。在他的谋划下,勾践采取了 “抑强扶弱”之策,把宋、鲁等小国以前被大国夺去的土地归还原主。他由此受到人们的普遍敬重。勾践大功告成,复国宿愿以偿,且成了天下霸主,于是大宴群臣庆功。群臣皆大欢喜,纷纷举杯向勾践道贺,此时此刻的范蠡决定离开勾践另谋前程。他向勾践辞官。直言不讳地说: “我听说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从前君王受辱于会稽,为臣之所以不死,是为了来日复国报仇。现在目的已经达到,我的义务也尽完了,所以前来向您辞职远行。”勾践不想让他的辞职,并以斩其全家老小进行威胁。但他决心已下,还是偷乘船只离开了越国。临行前,他写信留给文种,提醒朋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清代杨柳青年画

文财神范蠡

范蠡一叶扁舟,出三江,入五湖,北上来到齐国。他怕自己名气太大招惹麻烦,便隐姓埋名,自号“鸱夷子皮”,靠经商为生。他之所以选择经商之路,是受计然的影响和启发。他在齐国经商,同时也耕种一些田亩。由于他经营有方,几年以后,居然成为积财数十万的大富商。齐王听到他的名声,聘请他为相国。范蠡喟然叹道: “居家富有千金,居官位至卿相,这是普通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久享地位尊名,乃是不祥之兆。”他谢绝了齐王的聘请,把财产分给同乡好友,仅带着贵重的珠宝,悄然离开了齐国。范蠡从齐国来到陶邑 (今山东定陶东北) 继续从事商业经营。他所以选择陶邑,是因为陶邑位居天下之中央,道路四通八达,与各国诸侯往来方便,是经商的极好地方。他在这里囤积货物,垄断居奇,把握时机,聚散适宜,精心选择助手,知人善任,大胆任用,出点差错时也不苛责,使人人尽效其力。他的产业也因此而迅速发展,19年内,三次获利千金。他虽然成为富豪,可也不忘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的兄弟们,经常向他们馈赠钱财,受到众人的尊敬爱戴。他年老力衰后归隐田园,子孙承业继续经商,家中财富不断增加,以至于积累上亿的金钱和家财。因此,后人只要谈到历史上的巨富,都要提到 “陶朱公”。“陶朱公”三字几乎成了富商大贾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