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盲目发展普通中小学
“文化大革命”中不少地方提出“上小学不出村,上初中不出队,上高中不出社”的口号,后来,又不切实际地提出“要逐步在大中城市普及十年教育,农村有条件的地区普及七年教育。”由于不顾客观条件,一味追求数量和发展速度,以致于中小学一度盲目发展。很多小学附设初中班,原有的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半工(农)半读技术学校几乎都变成了普通中学,社社都办起了高中。由于高师、中师的一度停办,合格师资来源中断,于是大批小学骨干教师被抽调到中学任教,又从社会上招收不合格者任小学教师,结果是“层层带帽,层层拔骨干,层层无骨干”,中小学两败俱伤,教育事业内部、外部结构比例失调,教育质量下降。
各地普通中学的发展严重失控。黑龙江省1977年全省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是1965年的17.9倍,而中等技术学校在校学生只占中等学校在校学生的5%。河北省到1977年,普通中学有18,791所,是1960年的18倍。山西省到1976年,全省中学发展到15,194所,比1966年增长7.75倍,其中高中发展到2464所,比1966年增长19.1倍。北京市1965年高中、中专和技校共204所,其中普通高中122所,占59.8%,1974年开始在城区盲目普及高中,1977年高中增加到1072所,比1965年增加8.7倍,1977年全市高中、中专、技校共1235所,其中普通高中占86.8%。普通中学的盲目发展,使中等教育结构受到严重破坏。1965年底,全国高中阶段的学校在校生273.1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130.8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7.9%;各类职业性学校(包括中专、技校、农中、职高)在校学生合计142.3万人,占52.1%。全国初中阶段的学校在校生1169.1万人,其中普通初中占68.7%,各类职业性学校(农业初中、职业初中、初级师范等)占31.3%。中等教育结构,基本合理。可到了1976年,普通中学在校学生发展到5836.6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1483.6万人。同期,中专、技工、农中、职中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数只占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总数的1.16%。中等教育的畸形发展和结构的单一化,使教育事业严重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大量的中学生无法适应劳动就业的需要,给国家、家庭和学生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普通中学盲目发展,不仅挤掉了职业学校,阻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大大影响了中小学教育质量。中小学师资力量受到极度削弱。黑龙江“文革”前中学教师大专毕业生占78.1%,到1978年下降为14.1%;中小学生出现大量二部制授课,1977年该省城市小学二部率达86.3%,中学二部率达77.4%。贵州省由于盲目发展中学教育,小学的校舍、设备被占用,将许多小学改为二部制,骨干教师几乎全被调到中学任教,使小学教师合格率由1965年的70%下降到30%以下。学生进校后“学不好,留不住”,真正受完五年小学教育的人数很少。新疆1976年的小学数、学生数、专任教师数,分别为1965年的148.4%、182.8%、202.8%,但由于基建停顿,原有校舍大多失修损坏,师范停招,教师没有来源,教育质量很低。到1977年,全国附设初中班的小学还有202,097所,占小学总数的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