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请命的杨东明
杨东明 (公元1584~1624年),字启昧,号晋庵,别号惜阴居士,河南虞城县人。18岁考中秀才,30岁考取举人,明神宗万历八年 (公元1580年) 33岁考中进士,授中书舍人 (负责书写诰敕、制诏)。又经考选,任礼科给事中。居官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受到满朝官员们的称赞: “凛凛丰骨如日月行天,有拆槛粹阶之风”。不久,转任刑科右给事中。曾因上疏与朝廷意见不合,被贬为陕西布政司照磨,他领取公务后,回到故里,兴学育人,捐出自家的土地,建造折柳亭学馆,又创建首善书院,聘请良师,自己也登台讲授。
光宗即位,杨东明官至太常寺少卿、光禄寺卿、通政司通政使和刑部侍郎。后因年老致仕归里,卒于故里,终年77岁。崇祯元年 (公元1628年),追赠刑部尚书。
杨东明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不仅投身于办学讲学,在家乡自己捐出土地,于城西郊建造折柳亭学馆,天启元年 (公元1621年),又创建首善书院,聘请良师任教,自己也登台讲授。在教学中,注重实践,反对空谈,主张言必行,教育者应先行。他有一句名言,“人皆可成尧舜”。认为只要通过努力学习,由浅入深,日积月累,就能够成为圣人。在教学实践中,他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总结出为学之道的八要: 即首择术以审向往,次立志以期成功,次知性以示归宿,次虚心以戒满假,次取友以广丽泽,次真修以惩伪学,次脱虚以澡雪习染,次有恒以时保前功。这是很有见地的。他说: “沙里淘金原有金,淘时恰亦苦难寻。”又说: “肯加工,终有成功。”就是说在学习上要取得进步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下大力气,刻苦钻研才能获得。在他的耐心培养教育下,前来从学者达数百人。
杨东明还是当时一位思想家。在做官之余,及致仕归里之后,潜心于哲学问题研究。所著《性理辨疑》、《晋庵论性臆言》是其主要的哲学著作。在这里,集中地阐述了他在哲学上的主张和思想。在对世界本原的探讨上,宋代理学家二程兄弟都强调有理则有气,理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物质性的气是由精神性的理产生的。而杨东明则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体会,提出充满宇宙间的只是元气,万事万物都是气生成的。人的性也是由气质形成的。这样,就纠正了二程思想中的缺陷,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清初思想家黄宗羲高度评价了杨东明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称赞他为 “真理学之功臣”。
杨东明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向万历皇帝上了 《饥民图说》。万历二十一年五月,二麦将熟,河南连降暴雨,黄河在河南虞城县张堤决口,河南、山东和安徽交界地区几十个州县受灾,百姓死者十之七八,到处出现人相食的悲惨景象。到了第二年春季,情况更为严重。在这紧要关头,在京任刑科右给事中的杨东明绘制了 《饥民图说》,并且上疏给朝廷,请求赈济,言辞恳切,疏中说: “早一日则多活数千万之生,迟一日则多毙数千万之命。”为了进一步说明灾情,他在疏中特意附上了饥民图解14幅,如水淹禾稼,河冲房屋,饥民逃荒,夫奔妻追,卖儿活命,弃子逃生,人食草木,全家缢死,刮食人肉,饿殍满路,杀二岁女,盗贼夜火,子丐母溺,等等。每幅图一个主题,内容具体,并有文字解说。《刮食人肉图》 的说明词是: “草根树皮都吃尽了,眼睁睁又熬不将去,只得将饿死饥民憔瘦身子割将皮肉来,放在粪火上,砂铫中烧煮,不拘生熟,且救眼下饥饿。人肉不是养生之物,吃了几日,眼红心热,依旧丧了性命。常言说: 子散妻离,人瘦狗肥,为民父母如何痛心!” 在此之前,臣民上给朝廷的奏疏,多是文字。杨东明的这一图说,图文并茂,颇具感染力。
万历二十二年二月,明神宗接到《饥民图说疏》后,立即作了批示,传谕阁臣,动员两宫各院实行捐助以救灾民。同时派光禄寺丞钟化民兼河南道御史前往河南赈济灾民。经过这次捐助,共捐银12300余两,有力地支持了河南的救灾工作。
杨东明居家27载,以济人利物为己任。诸如修筑城门外的曲城,修葺学校,设置社仓,建造桥梁,增筑堤坝,设立义庄,周助婚丧,隆冬施棉衣,灾疫施给药物等。凡是有关公益的事业和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尽力支持。他还力主正义,帮助乡民洗雪冤屈,深得民众的信赖。
《饥民图说》 水淹禾稼(图)
杨东明是明代后期一位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虽然在官场上屡遭挫折,但他不向邪恶势力屈服,辞官归里后的27年间,以参与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为己任,死而后已。他的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在封建官吏中也是为数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