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恩忽视理论的惩罚
奥托·哈恩是德国杰出的科学家,以研究同位素和放射化学著称于世,在这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哈恩却未能以同位素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奖。
1902年,哈恩从含有大量天然钍的铀矿中,鉴别出一种新的被称为“射钍”物质成份。它实际上是一种放射性钍的同位素。1905年,哈恩在卢瑟福的研究所工作了一年,收获很大,在那里相继发现了“射铊”和“射锕”,即铊的同位素和锕的同位素。并协助卢瑟福对射铊和射锕的α辐射进行了精确的测定。1906年,哈恩在柏林费希尔的实验室又发现了镭的同位素。1909年,他同梅特涅合作,发现了钋的同位素“镭C”。在短短的不足10年的时间里,哈恩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发现和测定了一系列重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在放射化学和同位素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令人瞩目。
遗憾的是,哈恩整日忙于观察和实验,没有认真从理论上研究,没有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他的同行在他的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研究,从理论上跨出了最后一步。1910年,英国化学家索迪通过对放射性元素原子序数的研究,找出了规律,提出了一个新的化学术语——“同位素”。两年后,他与德国化学家法夹斯又提出了放射性元素的“位移法则”,系统地阐明了同位素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正是由于这些理论上的贡献,192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桂冠落到了索迪头上。
科学研究需要两条腿走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善于把实践中得到的东西上升为理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不能做个瘸脚儿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