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殉道者的悲哀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作“俄国革命的镜子”。他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一系列杰出作品中描绘了一幅幅宏伟真实的俄国社会生活画卷,对俄国解放运动以及人类艺术发展历程都起到了相当突出的作用。他以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给俄国招来了“全欧洲的惊奇注视”。在这种巨大影响中,不仅包含着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魅力,还蕴含着作为一个思想家的力量。思想,是他的作品的支柱,但同时也成为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
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基本上是哲学的,它提出广泛的问题,接触到极其重大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只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手段。这种观点对他的创作影响极大,他的作品中反映出一个道德自我完善理论者的灵魂。他主张不以暴力抗恶、克制自我、实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这些思想都反复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的几部伟大作品中我们常能读到大段的道德和宗教的说教。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认为,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时代,说教者已遮住了艺术家托尔斯泰,甚至早在宏伟的《战争与和平》的结尾部分就已显示出道德家的姿态。事实也确实如此。《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这个形象是和小说中最主要的思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他代表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和宗教探索。列文在作品中的思索常常几乎是逐字逐句地重复了托尔斯泰在日记和信中的话。俄国小说史家戈洛文认为,托尔斯泰的全部哲学议论,不过是壮健身体上一块普通的赘肉,就象树上的苔藓一样,可以把它剥掉而丝毫不伤及树皮。托尔斯泰也曾吸取这种意见,删掉了《战争与和平》中的说教部分,但最终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于十多年后又恢复了这些部分,并且否定了自己全部艺术创作,开始直接以说教者和思想家的身份出现。他所主张的宗教道德说实际是植根于基督教义的,而且没有任何突破和超越。
这位伟大的作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学说奋斗,一生都没有跳出这个圈子。他的作品是唤醒沉闷时代的一声狮吼,然而却又企图带领时代从基督教教义出发,通过道德完善和自我克制来寻找一条出路。反映到作品中,则成了冗长而且不现实的说教。他自己在晚年时思想也曾发生动摇,最后在深深的矛盾之中出走乃至去世。因此,在承认托尔斯泰作品的伟大的同时,还应该说,他是一个苦闷的精神殉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