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兄弟办银行“窝里斗”

杨氏兄弟办银行“窝里斗”

中国民族资本中家族企业居多,其结果,一方面有血缘及亲情关系作纽带,可能有利于加强内部的凝聚,但另一方面,封建传统痼疾难化,兄弟之间意见不合,互相争斗,还有甚于外人。往往由此导致企业分化,力量消亡。

旧中国重庆的著名富商杨文光传下嫡亲兄弟五人,加上嫡堂兄弟共十人。都在杨氏企业中负过重要责任。辛亥革命后,杨文光之子杨希仲与杨粲三以日本“三井”财团为模式创办了四川最早的一家民营银行——聚兴诚银行,1915年3月16日在重庆正式开业,杨文光任事务员会主席。创业伊始,杨氏父子摩拳擦掌,立志要使聚行象“三井”那样“十年、二十年、一百年地存在下去年。”(杨粲三语)。这时,全家合衷共济。想尽办法吸收游资,并翻新十几种富有吸引力的收储方式。在杨氏父子弟兄的通力合作下,聚行自1915年至1920年这三届(每两年为一届)结算,每届均获厚利,共计纯收益一百三十多万元。杨家兄弟除银行外,并设立了外国贸易部、航业部、商号、、字号和十几种洋行的代理、经销处,杨氏家族财团的雏型基本形成。然而事业兴旺的同时,兄弟之间权利名位之争,也日益激烈,业务明显受挫。集中表现在银行总经理杨希仲(大排行第三)与杨粲三(大排行第五)的“三、五之争”。两兄弟对杨氏集团未来发展趋势看法完全相左,杨希仲主张各面兼顾,互相支授,拉开战线,同时并举;杨粲三则主张突出银行中心地位,再及其他部门。杨希仲宣言说:“这是进取与保守的分歧”,杨粲三则表示“这是一敛一侈之争议。”双方对立、相持不下,互不相让。从实际工作看,杨希仲主持的外贸部开支过大;杨粲三有主观武断倾向。老五对老三的工作很是不满。老三则认为自己名为总理;大权已旁落老五之手,一度登报声明,不负银行责任。兄弟之争越闹越大,以至公开到了社会上。银行事务员会成员皆为杨氏族人,感到二杨各有所长,当捐弃嫌隙,共谋大业。谁知调解无效,双方矛盾越演愈烈。1919年春节,杨希仲乘船回渝,杨粲三买舟东下,二人在云阳不期相遇于桓侯庙下,一时出于手足至情,竟相互抱头痛哭。待到泪尽泣收,又各坚持己见,在船上吵了一整夜,次日清晨,各自上路,不辞而别。1923年总行迁到汉口,两人上班你走东楼,我走西楼。都无丝毫让步的意思。矛盾如此尖锐,人际关系如此紧张,双方在事业上必疏于谋略。于是业务再受其害。先后发生了哈尔滨分行亏折、北京分行倒帐、天津分行赔累等等;四房弟兄杨芷芬、杨仲晖唯恐危及自身利益,又擅自调集和抽走四房所投资金,违约退出了无限责任股,致使聚行元气大受挫。举步维艰,处处被动。杨希仲受不了强烈的刺激,而他本是一个极要强的人,终于1924年11月在汉口自杀而死。一时外间谣言四起,汉行、渝行均发生提存挤兑风潮,形势芨芨可危。难关渡过之后,杨氏财团在汉口召集成员会议,决定由杨粲三主持聚行,采取了“逐步收敛以固行基”的整顿方针。“三、五”之争到此结束。经过整顿,逐步增加了收入,节省了浪费,填补了亏损,才使银行摆脱困难,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