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功臣排斥智士

汉初功臣排斥智士

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帝国,追随他的文臣武将成了开国元勋,纷纷拜官封侯,成为西汉统治集团的核心。这个核心的突出特点是成员出身低、文化低,其中高的也不过是县吏,形成布衣皇帝加布衣将相的局面。这个布衣集团缺少治国必须的历史知识、理论水平和统治经验,他们提不出治国的指导思想,定不出系统的规章制度,身居显官要职,甚至连自己的职责是什么都不明确。例如,汉文帝时武夫出身的周勃为左丞相,一次文帝问他有关天下断狱和钱粮情况,他竟“汗出洽背,愧不能对,”可见其为相治国的水平。

刘邦“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所以迷信武力,重用武夫,轻侮文士。但他为人聪明大度可谏,陆贾在他面前称道《诗》、《书》,刘邦骂道:“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但当陆贾向他指明“可以马上得天下,但不可以马上治天下”的道理后,他认为陆贾说得很对,让其总结秦亡的教训及历史上统治者的兴亡得失。陆贾著《新语》十二篇,每上一篇都受到刘邦的赞赏。陆贾的思想理论对汉初政治有极大影响,其历史作用绝不在绛(周勃)灌(灌婴)之下。他还奉命出使南越,成功地劝说赵佗臣汉,又为陈平出谋划策,诛除吕氏,立汉文为帝。陆贾对汉初历史虽有重大贡献,但因他是一位文人智士,没什么武功,所以挤不进王朝统治的核心集团,得不到显官,也得不到封侯。以致后来建匈奴汉国的刘渊也因其未有封侯荫子而鄙视其无武。

西汉从高祖刘邦到文帝、景帝,虽然都意识到了文人智士对治国的作用,是功臣武夫所不能比的,并想办法罗致文人智士,但武夫功臣们是既得利益者,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有强烈的排他思想,他们感到文人智士进入统治核心对自己是一种威胁,文士可以才智取代自己,因此极力阻挠和排斥他们。除陆贾之外,著名政治家贾谊、晁错的遭遇也都证明了这一点。贾谊年轻有为,才华横溢,二十几岁被任命为博士,“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想任贾谊为公卿,但遭到周勃、灌婴等武夫功臣的反对、忌害,文帝无力违反这批权臣的意志,只得把贾谊调离京师,使其不得施展才华,郁闷而死。晁错也很有才能,而且一片忠心为朝廷。他少学申商刑名之学,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后为博士,又升为太子家令,很受汉景帝喜爱重用,但却遭到功臣权贵的忌恨,丞相申屠嘉欲借故诛杀于前,窦婴及袁盎谗害于后,最终身穿朝服被斩于市。

汉初布衣功臣垄断朝政达五六十年,治国兴邦极需贤能智士,但他们却被雍蔽、排挤,这不单是他们个人的不幸,也是时代的悲剧。这种情况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有所改变。对于那些有打天下之功,无治天下之才的武夫功臣,可以封侯以赏其功,不可拜将拜相以误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