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舛的舒曼

多舛的舒曼

德国作曲家舒曼(1810—1856)是浪漫主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人物,他一生颇多坎坷,命运多舛,尽管如此,他却留给世人大量的优美动听、浪漫抒情的音乐作品及音乐论著。

舒曼自幼接触了文学与戏剧,六岁时开始学习音乐。最初他跟当地一位管风琴师学习钢琴,即显示出非凡的才华。因而颇具远见的父亲在1825年曾想请韦伯进一步给孩子上课,但未能如愿。这似乎是舒曼的第一个遗憾。

当舒曼十六岁时,仁慈又关怀倍至的父亲去世,这对他打击不小。然而满怀曲型的浪漫主义激情的舒曼却是在音乐、诗歌、戏剧、美术之中渡过了他的青年时代。在写作钢琴曲的同时他也写下了很多赞美诗篇。他才华洋溢,多情善感,往往从一极端堕入另一极端,处处充满着矛盾冲突。十八岁时,他遵从母亲意愿,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和哲学。从此他整日沉思,不肯开口。这种病弱的神经使他一生无法摆脱忧烦与苦恼的境界。

1829年,舒曼有幸结识著名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弗德里希·维克(1785—1873)和他女儿克拉拉(1819—1896),从而拜维克为师,严格系统地学习钢琴与和声。第二年终于彻底放弃法律学业,开始了音乐家生涯。

由于舒曼梦想做一名大钢琴家愿望过于强烈,故练琴艰苦异常,特别是他用布带悬挂右手第四指的方法,又用力过猛,以致手指伤残。使他当演奏家的美梦破灭,对他又是一次沉重打击。

从此舒曼专心致至从事创作并于1834年创办《新音乐杂志》,生性热情敏感且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舒曼向“沙龙艺术家”们宣战了。他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840年舒曼同其老师的女儿一卓越的女钢琴家的克拉拉·维克结婚。然而这完美的婚姻,却来得困难重重。维克始终坚决地反对,甚至曾长时间迫使他们分离,弄得舒曼痛苦不堪而不得不投诉法院,才获得幸福。李斯特称赞:“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和一个技艺超群的人结婚,不能在艺术中看到有比这更大的幸福、更高的调和一致的了。”这一年,舒曼在音乐方面获得了巨大丰收。

1843年门德尔松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舒曼被聘为作曲教师,但由于他内省的、梦幻的性格及周斯性出现精神错乱失常的危机,使他不到一年就辞去了教职。

1847—1848年中舒曼的好友门德尔松和肖邦相继离开人世,接着1850年在德勒斯登爆发了战争,这些无疑对他那过敏的神经又是一次极大刺激。

由于创作和指挥过分劳累,舒曼的病性逐渐恶化,他愈来愈变得孤僻,沉默寡言,有时精神涣散,最后甚至不愿接近人了。时有深夜突然从床上坐起,大呼:“啊,我听到天使的歌声!”紧接着“不,那是魔鬼的声音!”这些语无论次,使克拉拉感到极大忧虑和恐惧。

1854年早春二月,舒曼绝望之余,在和客人谈话时突然起身离家,投入莱茵河自杀。虽然被救,但理智却一去不复返了。不久他被送进波恩恩德尼希一家私人精神病院,在那里渡过了两年精神错乱的岁月。1856年7月29日舒曼终于结束了他那充满恩爱与光荣的一生。他悲惨的结局使所有热爱他的人们都流下同情、惋惜和哀痛的眼泪。

如同他“梦幻曲”般的人生,舒曼最终以精神失常而迷茫地辞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