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仁轻狂,王导遗恨

伯仁轻狂,王导遗恨

周顗,字伯仁。东晋元帝时官任尚书左仆射。周顗为官廉洁刚正,为人却有些孤傲轻狂,他特别爱喝酒,可又常因醉酒而误事。公元322年,镇东大将军王敦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当时总揽朝政的王导,因为是王敦的堂弟而受到牵连。按惯例,叛逆的亲属都要连坐,被抓起来杀头。因此,王导每天一大早,就带着他同族兄弟二十多人,用稀泥涂在脸上、头上,到皇宫门外,跪着等待皇上治罪。这天,正好周顗上朝路过,王导跪在那里,求周顗到皇上那里替王家多说几句好话,周顗头也不歪一下,好象根本就没看见他一样,径直进宫去了。

可是,周顗见了晋元帝,却极力称赞王导的忠心和才干,恳求元帝不要把王导当叛逆来治罪,而且还应该加以重用。最后,晋元帝同意了他的请求,还留他在宫中喝酒。周顗在宫中又喝得醉醺醺的。出宫时,王导这二十多人还在门口等着,见他出来了,打算喊住他,再说几句求情的话。周顗仍然装做没听见的样子,大摇大摆地走过去,还和别人嬉笑着说:“等把这些叛贼杀尽了,我就能把斗大的金印挂在胳膊上了。”王导在一旁听了,恨得直咬牙。周顗回到家里,担心晋元帝还不肯重用王导,又连夜写了奏疏送给晋元帝,竭力保举王导。

不久,王敦的军队攻占了建康城,为了震慑百官,王敦打算拿一直与他作对的周顗开刀。要杀周顗,首先要得到王导的支持才行。于是王敦试探着问王导:“周顗是个众望所孚的人,让他担任三司这样的高官怎么样?”王导还不知道周顗曾暗地里保护过自己,心里正怨恨不已,皱着眉头,一句话也不说。王敦又问:“要么让他做个令、仆一类的官吧?”王导仍然皱着眉不开口。最后王敦说:“那么干脆就处死他吧!”王导从来不肯说别人的坏话,所以还是不作声,只是眉头有些舒展了。通过这三问三不答,王敦已深知王导默许了,于是就下令杀死周顗。

周顗死后不久,王导在翻检朝中的文书档案时,才看到周顗在他最危难的时候竭力救护和保荐自己的奏疏。王导读完这篇言词恳切,感人肺腑的奏疏,联想到正是由于自己的沉默才送掉了周顗的命,羞愧悔恨得痛不欲生,大哭着说:“伯仁虽不是我杀的,但是伯仁却是由于我而死的,九泉之下,我怎么对得起这位好朋友啊!”

没有误会,就没有悲剧。在周顗方面,既然想真心地帮助朋友,就应该让朋友看见伸出的手。王导有了危难,暗地里竭尽全力去救助,可表面上偏偏要装出一付冷漠无情的样子,以显示自己的孤傲清高,不同凡俗,这也许是他的性格。可是,不分事情大小轻重缓急,视别人的感情如儿戏,一味地疏漫轻狂,任性所为,明知会造成误会也不顾,终于结怨于朋友,给自己留下了遗患。在王导方面,有了危难,去求助于周顗,必定相信他的品德、才能和为人。但是一到情急之时,王导却只看到了周顗态度轻狂的小节,而忘记了周顗为人刚正的大节;事后,又只记住了朋友对不住自己的地方,而忘记了待朋友应宽怀大度,以至在决定周顗生死的关键时刻,忍心地把他推向了别人的屠刀。朋友贵相知,然而周顗却在朋友的误解中死去了。周顗的死,留给王导的是无尽的悔恨,留给后人的是深深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