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地理遭风暴,全军覆没沉海底

不识地理遭风暴,全军覆没沉海底

中国的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当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后,便开始向东扩展,力图占领日本。最初,元朝派使臣出使日本,试图与其通好,受到日本拒绝。于是皇帝忽必烈决定跨海远征。但是,蒙古铁骑善长马上功夫,海上的较量是其弱项,在遇到日本武士的奋力反击后便丧失信心,半途撤兵,结果风暴来临,惨遭失败。

1274年正月,元朝皇帝忽必烈开始作战争准备。他命令高丽王造舰900艘,包括载重量1000—4000石的大舰300艘,轻疾舟300艘,吸水小船300艘。舰船完工后,忽必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洪茶丘为右副帅,刘复亭为左副帅,统帅蒙汉军20000人,高丽军5600人,加上高丽水手6700人,共32000余人,于10月东征日本。10月3日,元军从高丽出发。驶向对马岛,6日在对马岛登陆,全歼日军,占领该岛。16日元军逼近肥前沿海岛屿及其西北沿海一带,然后转向博多湾。日本方面一直没有得到军事情报,直到对马岛失陷16天以后才得知消息,来不及作战争准备。日本的抵抗,主要是在大宰府西守护所少贰藤原经资的指挥下进行。藤原经资得到情报后,一面上报幕府,一面部署防御,令九州各地武士向博多集结,准备迎敌。因此,战争开始以后,元军始终处于有备而来、主动出击的地位,日军非常不利。但元军最大的问题是对地理形势不了解。10月19日,元军在大博多湾登陆,占领今津地带。但这一带地形不利于大部队作战,且距大宰府有一天的行程,于是元军撤回船上,准备次日进攻大宰府。次日,元军分两路在博多湾西部的百道原和东部的箱崎登陆。西路部队上岸后,打退日军抵抗,推进到鹿原、赤坂一线。东路部队登陆后,占领岸边松林,从背后夹击同百原道元军作战的日本武士。在元军的强大攻势下,日本守军抵挡不住,开始向东南方面撤退,这就使同百原道元军作战的日军腹背受敌,被迫向大宰府水城方向退却。元军紧紧追击。虽然元军在战场上取得优势,但也遭到日本武士的英勇反击,有一些损失,元军副帅刘复亭中箭受伤。于是元军在天黑后停止追击。在总结军事行动时,元军又犯了第二个错误。由于受到日军超出预料的抵抗,元军伤亡很大,兵疲矢尽,很多将领对日军的英勇抵抗颇有惧意。忻都也以为日本有充分准备,兵力数倍于己。于是,在元军统帅忻都召集的会议上,多数将领主张撤兵,只有高丽将领金方庆认为当时的作战形势对元军有利,主张坚持苦战,攻取大宰府,保住阵地,以待援军。但讨论的结果,忻都否定了金方庆的主张,认为“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策疲兵入境,非完计也。”决定撤兵班师。然而,就在元军撤回船上的当天夜里,狂风暴雨大作,元军又不熟悉博多湾地形,多艘船只触礁,全部战役中损失的兵力达13000人,大部分死于风暴。

元军的这次失败,既有天灾,也有人祸。决定撤军后遭到的风暴,使元军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否则,不会造成几乎全军覆灭的结局。但指挥者的失误,却是决定性的。一是对战场的地理形势缺乏周密的调查,经不起天灾人祸。二是指挥战斗时,只是以船为据点,而不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占据据点,失去了打击敌人的有利地形。三是胆小怯战,对貌似强大的敌军估计过高,做出撤兵的错误决定。若不是决定撤兵,回到船上,也就不会使1万多人葬身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