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业世传

家业世传

所谓“家业世传”,就是通常所说的父子相传之学。东周以来,诸侯自政,齐桓公和管仲确立了个体经济之后,个体家庭不仅是物质生产再生产、人自身生产再生产的社会细胞,而且也成为精神再生产的基本单位,在个体的士、农,工、商中也出现了家业世传。齐桓公和管仲为了巩固这一阶级划分和社会分工,他们不仅要求“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而且还明确规定士、农、工、商的子弟应子就父学、弟从兄学。这样,农夫、工人的个体家庭,遂成为进行农业、工业生产知识教育的基本单位。战国时孟子和荀子仍然充分肯定这一点。如荀子说:“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

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发展,家业世传更为固定化、普遍化,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科技教育的重要形式。

这种教育形式,虽然有其优点:由于世代专攻一技,代代相传,不断总结和提高,使之达到“精微深妙”的程度,然而它的教育对象过于狭窄,一般说来,传子不传女,甚至有些绝技只授长子,不传次子,一旦后继乏人,家业中断,就会造成“多所遗失”的缺点。

在中国古代官学中以培养官吏为目的,视科技为“奇技淫巧”,清人阮元《畴人传》中开列的从黄帝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成就的二百四十三名天文历算家,其中出身于官学的只有两人。因此家业世传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形式,然而它本身的局限性又限制着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中国科技前进步伐之缓慢,有些先进的技术长期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家业世传的教育形式过于保守,对象过窄所致。

家业世传的教育形式,是奴隶氏族制度和封建家族制度的产物,同社会主义的教育社会化是不相容的,我们要吸取教训,使社会主义科学技术有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