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螟蛉义子”

可怜的“螟蛉义子”

有一种细腰蜂叫蜾蠃。古代传说蜾蠃只有雄的,没有雌的。它飞到菜地里,把一种叫螟蛉的幼虫衔到自己的窝里,并对它祝愿说:“像我!像我!”螟蛉就变成了蜾蠃的儿子。

在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小宛》篇有这样的诗句:“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都相信这个说法,还把抱养的儿子叫做“螟蛉义子”。到了南北朝时期,螟蛉义子匠秘密才被科学家陶弘景揭开。

有一次,他读到《诗经》里关于蜾蠃的那几句诗,脑子里出现了一连串的问号,为什么螟蛉会变成蜾蠃呢?两种根本不相同的东西,怎么就会变成一样的呢?若能变,这个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呢?若不能变,螟蛉又到哪里去了呢?

陶弘景查了不少书,所有的说法都和《诗经》上的一样。他想,要找到正确的答案,只有亲自去看个究竟。他在院了里找到了一窝蜾蠃,用小棍把窝挑开,看到窝里有衔来的螟蛉,还有一条条的小肉虫。这时,几只蜾蠃飞来,他发现,蜾蠃不但有雄的,还有雌的呢!

第二天,陶弘景又去观察,发现一条小虫正在咬一条螟蛉,它已被吃掉了一半。过了两天他再去时,窝里的螟蛉已经全被吃完,小肉虫变成了蛹。再过两天,蛹化成小蜾蠃飞跑了!

“啊!原来如此!”陶弘景恍然大悟。“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蜾蠃的后代当食物的。”他不禁觉得好笑,“可怜的‘义子’,原来是被蜾蠃衔来给自己的孩子当‘点心’吃的。”蜾蠃先用尾巴上的针把螟蛉刺得半死,衔回窝里,螟蛉就成为牺牲品了。这个流传了千百年的错误被陶弘景纠正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敢于质疑,实践是释疑的最好办法。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尝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