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起义的失败
明末政治腐败,剥削加重,灾害频繁,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伏彼起。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李自成(1606—1645),本名鸿基,米脂李继迁寨(今属陕西)人,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当驿卒。崇祯二年(1629),李自成起义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崇祯八年(1635),荥阳(今属河南)大会时,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领袖赞许。次年,高迎祥牺牲,李自成继称闯王。崇祯十一年(1638),他在潼关(今属陕西)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在商雒山(今河南、陕西边区)中,次年出动。崇祯十三年(1640),又在鱼腹山被困,他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
当时中原地区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端尖锐,李自成用李岩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他还规定:战士不准收藏白金;缴纳物品归公;行军不住民房,自带帐篷宿营;损坏庄稼,严厉处罚;公平交易,平买平卖;不滥杀人,不奸淫妇女,提出“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妇如淫我母”。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李自成作风民主,上下平等,大决策和部下讨论决定。他平日生活简朴,粗茶淡饭,食不兼味,与战士同甘共苦,保持劳动人民本色。这些符合被剥削、被压迫劳苦大众的愿望。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起义的最大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襄阳(今属湖北)称新顺王。同年,在汝州(今河南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称大顺王,年号永昌。起义军乘胜前进,于三月十九日,攻进北京城,明崇祯帝见大势已去,吊死在煤山(今景山公园内),明朝被推翻,起义军取得了攻破明王明京城的大胜利。
但是,起义军进入北京城后,内部发生很大变化,有的将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产生麻痹轻敌思想,忽视了地主阶级猖狂反扑的危险;有的进城后蜕化,不能抵制金钱酒色的侵独,逐渐消失原来的革命意志;也有些士兵,以为胜利到头,盼望回家务农;特别是混进起义队伍里的牛金星乘机破坏,胜利果实被满族贵族和汉族地主官僚篡夺了。原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借口爱妾陈圆圆在北京被掳而投降了清军,并引清军入关攻击农民军,李自成亲率军队出发,在山海关被吴三桂和清军夹击失利,退回北京并向西撤走。五月一日,清军占领北京。
清军分两路进攻陕西,农民军在潼关、延安接战,先后失守。李自成放弃西安,率军转入湖北地区,经襄阳,突进武昌。永昌二年(1645)四月下旬,农民军到通山县九宫山(今属湖北)地方,李自成只率领二十余骑亲兵,离开大队人马,进山察看地形,突然遭到地主武装力量的袭击,李自成不幸牺牲,年三十九岁。他的余部将领又继续坚持抗清,战斗了十九年。
李自成起义军攻进京城后,胜利冲昏头脑,被金钱酒色腐蚀,在内外勾结的敌人反扑下,斗志消沉而败退,察看地形时又不警惕,反被地主武装偷袭而身亡。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军的最大教训!
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李自成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缺乏清醒的认识。他的失误首先表现在政策上,打击面过宽,对原明朝官吏普遍进行严刑追赃,没有注意斗争策略。忽略了生死攸关的军事斗争任务。主要将领忙于追赃,文官忙于筹备登基典礼,等待加官进爵。其领导集团还沾染上享乐腐化的思想,主要领导人搬进原明朝贵族勋戚的豪华府第,歌舞酒宴;许多士兵渴望回家种地,斗志消沉。原有的良好军纪也逐渐败坏,出现了扰民现象。第二,更重要的是,面对迅速而来的巨大胜利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和轻敌麻痹的思想。对于江南明朝残余势力,认为“传檄可定”,只派少数军队南征;对吴三桂所处的地位及其向背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派人招降吴三桂,一方面又触动其家人和在京的利益,结果使吴三桂勾结满族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
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的失败,再一次说明了:在中国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农民阶级毕竟是由小生产者形成的,它受着落后的生产方式的限制,因而不可能解决其起义斗争中所需要解决的许多重大问题。分散经营的个体经济使农民阶级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很难在起义斗争中建立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