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的遗憾
李广是西汉抗匈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他生活在汉文帝到汉武帝时期,一生与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密切相连。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年仅十几岁的少年李广就参加了反击匈奴的战争,开始谱写他与匈奴作战的历史。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广以六十多岁的高龄参加了汉朝对匈奴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因迷失方向,未能参与决战,被责自杀而死。李广戌马生涯近五十年,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他英勇善射,热爱士卒,不贪钱财,号令不烦,深受士卒和百姓的爱戴,匈奴也称其为“汉之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知名度极高,影响很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唐人王昌龄《出塞》诗中的名句,汉以后,李广的名字成了英勇善战、卫国保边的英雄之代称。尽管这样,李广一生却有一件最大的遗憾,那就是终生未得封侯。
与李广同时因抗击匈奴有功而被封侯的有数十人之多,这些人多数才能与名声远不如李广,有的人甚至曾是李广手下的军吏和士卒。这看起来似乎很不公平,很不合理,加之李广一生抗击匈奴,最终却悲惨自杀,所以从为李广立传的司马迁开始,历朝历代,直至今天,无数人为李广不平、哀叹,埋怨汉武帝在任用将帅方面不公平,把立功封侯的机会留给外戚卫青、霍去病,却使李广失去了专征立功之机。司马迁曾说卫青、霍去病不败封侯,是由于“天幸”,而李广屡击匈奴无功,是由于“数奇(命运有好)”,唐人王维并据此写下了“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的诗句,表面看是把卫、霍和李广的有功无功归于天命,实际是微词嘲讽汉武帝。其实这有欠公允,李广不得封侯是遗憾可惜的,但罪责并不在汉武帝,而另有客观与主观的原因。
时势造英雄,汉匈战争使李广有施展军事才华的机会,使他名显汉、匈,千古流芳。但与卫青、霍去病相比,李广又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当初,汉文帝看到李广十分枭勇,就感叹他“不遇时,”否则“万户侯岂足道哉。”汉文虽不知后来历史的发展,但此话很有道理。军事将领的最佳年令是青壮年时期,而李广的青壮年时期是在文帝、景帝和武帝前期度过的。当时西汉朝延对匈奴采取外交上的和亲和战略上的防御方针,用修长城、亭障、屯兵防守的办法。对付匈奴的南下侵扰,主要用步兵阻截匈奴的骑兵,很难取得较大的战绩,将领们也很难因功封侯,不但李广,韩安国等其他将领也全都未能因功封侯。汉武帝元光年间,特别是元朔年间以后,汉朝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大增,对匈奴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把以步兵为主改为以骑兵为主,主动进攻匈奴腹地,以消灭其有生力量,结果取得了多次极其辉煌的胜利,由此,不但卫青、霍去病二位主帅获得了封侯厚赏,就是从行的将校也有人因功封侯。这时李广虽也参加了一些战役,但他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没有什么突出的战绩,甚至兵败被俘和迷路误战,当然不能封侯。要立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时,李广确实“不遇时。”
李广不得封侯也有主观上的原因。李广的天才在于勇敢善射,这对于一个军吏来说可能很重要,而对于全军统帅来说,仅武艺超群显然不够,更重要的是运筹帷幄,常操胜算,李广恰恰缺乏这种才干。他不持重,好冒险,军纪不严,所以屡吃败仗。他曾带百余骑追杀匈奴三名射雕手,险遇数千匈奴军。他为保证自己百发百中,非在几十步之内估计必中不射箭,因此多次遭受困辱。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击匈奴,李广军败被俘。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随卫青击匈奴,诸将多因功封侯,而李广却无功。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战中,李广又迷路误战。据此可见李广的为将之才,汉武帝对他不放心,不委以专征的重任是有道理的。不能把李广不得封侯的责任推于汉武帝。
综上,造成李广遗憾的主要原因是他机遇不好,同时也因他名气虽大,但实际的战功并不足以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