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的过和冤

马谡的过和冤

三国时期的马谡,因失街亭被斩而在历史上著名。

据史书记载,马谡才器过人,喜欢谈论兵法计谋,诸葛亮对其非常看重,任命他为参军,经常同他通宵达旦地谈论兵法。以诸葛亮之明达兵略,而如此看重马谡,可见马谡在军事理论方面很有一套。但刘备对马谡有些看法,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刘备的话并不符合实际,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征南中时,马谡为之送行,诸葛亮问马谡有什么良策,马谡说:“南中依仗地势险要、道路遥远,不归服已很久了,即便今日打败他们,明日还会反叛。……如把他们全部杀尽,以除后患,既不合仁者之心,短期之内又办不到。用兵的原则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您能征服他们的心。”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计策,平定了南中。从“攻心”之论来看,马谡绝非有名无实、言过其实之人。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曹魏、出兵祁山时,他不顾众人的反对,不用宿将魏延、吴懿等人为先锋,执意让马谡督统各军在前面,与曹魏大将张郃在街亭交战。结果蜀军一触即溃,“士卒离散”。街亭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蜀军素质太差,无力伐中原。不久前的荆州和夷陵之败,使蜀军失去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员大将及大批有经验的战士,实力很弱,此次北伐,不但马谡在街亭失利,就是强将赵云也兵败箕谷。对街亭失利,马谡当然也有责任,他在理论上很杰出,他“依阻南山,不据下城”也是对的,但缺乏实践经验,在军队中没有什么威信,加之诸葛亮不用呼声很高的宿将魏延、吴懿,违反众心拔用马谡,更造成他在军中的孤立,以致指挥不灵,控制不了军队。对此,诸葛亮的责任大于马谡。失街亭,马谡有过,但过不致死。

诸葛亮加给马谡违反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据下城的罪名,挥泪将其斩杀,有他难言之隐,一方面是要封魏延等人之口,平众将之心,一方面是要以此为契机,整顿蜀军。马谡是冤枉的,他委屈地充当了诸葛亮政治军事需要的牺牲品。人们常把诸葛亮斩马谡作为公平执法的典范,其实并非如此。对于北伐的失败,诸葛亮选择了斩马谡的办法来谢军、谢将、谢君、谢国,这反映了诸葛亮作为封建政治家的阶级局限性,不足取,更不应夸耀。马谡过不应斩,何况他又是个人才,诸葛亮应选更好的办法谢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