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仅仅表现于形式

美不仅仅表现于形式

莱辛,德国古典现实主义的奠基者,歌德和席勒的先驱。别林斯基谈到德国民族文学的诞生时说:“德国文学的革命不是由一个伟大诗人开始,而是由一位聪明而又有魄力的批评家莱辛来完成。”这句话中肯地道明了莱辛在德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美学名著《拉奥孔》促成了德国启蒙运动的高潮,对德国民族文艺的繁荣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拉奥孔》,副题是《论绘画和诗的界限》,论证诗和造型艺术的区别,从而说明诗和造型艺术的基本原则。

拉奥孔是一座雕象群,描绘一位老人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两条巨蛇绞住的痛苦挣扎的情形。这个情形在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伊利亚特》中也有描述。

莱辛拿诗和雕刻比较,发现拉奥孔激烈的痛苦在诗中尽情地表现了出来,而在雕刻里却被冲淡了。在诗里拉奥孔是放声痛哭,而雕刻里只表现出叹息。两者的区别的原因在于他认为造型艺术的最高原则是美,为了美,一切都要让路,如果在雕象中,拉奥孔放声痛哭的话,那么伴随剧烈痛苦而面部扭曲则是丑的。所以艺术家为了美的原则,往往避免描写激情,在不可避免时,也要把剧烈的感情加以冲淡。而诗的最高原则在于真,诗为了真实可以描写丑恶的形象,诗的主要目的在于写出自然的真实和感情的真实,而不在于追求形体的美,如果说拉奥孔雕象为了美的原则而需要冲淡剧烈的表情,化哀哭为叹息,诗就不受这个原则所限制。维吉尔的拉奥孔是放声痛哭的,“哀哭是肉体痛苦的自然表现”,诗人并不因为哀哭不美而牺牲了真实。莱辛认为诗不适宜于表现物体美。

莱辛还认为,对于造型艺术,人体美是美的最高形式,为了表现拉奥孔在痛苦挣扎时肉体的线条美,就让他赤身露体,为了美可以牺牲真实,然而,诗就不然,在诗中,拉奥孔是衣冠楚楚的,这能显示他祭司地位的尊严,是为了表现现实的真。

由此可见,莱辛所说的美只可在形式上表现。他既否认绘画的内容可以美,也否认了诗歌传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美,因而就陷入形式主义的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