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之死

诗人之死

当代女作家戴厚英的长篇小说《诗人之死》,描述了一位诗人在“文革”中受迫害致死的不幸遭遇。书中主人公余子期在生活中的原型,就是五六十年代活跃于文坛的著名诗人闻捷。

闻捷,原名赵文节。四十年代他在陕北公学学习,后又随部队进入新疆。在大量积累生活、学习群众语言的基础上,1952年闻捷开始诗歌创作。他以一曲《天山牧歌》,描绘了一卷壮美的边疆风情画,反映出那里的人民在新生活中生气勃勃的精神面貌和热爱祖国、建设边疆的热情与信念,为五十年代的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西北风。而其中大量反映边疆人民爱情生活的诗篇,则更是代表着闻捷开创性的成绩。他几乎是建国后十七年间唯一写了大量爱情诗的诗人。《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之作,清新娟丽而富有民族的情调,体现出新时代劳动——爱情的主题,如在《苹果树下》,在《舞会结束以后》,姑娘们的心上人都是热爱劳动的好青年。虽然这种劳动加爱情的联系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虽然闻捷抒发的爱多是别人的爱,有太多的客观色彩,但他毕竟为新中国的爱情诗作出了重要成绩。

闻捷同时还是叙事诗创作的大家。他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结构宏伟、情节曲折,被称作当代叙事诗中一座宏伟的殿堂。

这样一位有魄力有才气的诗人,在十年浩劫中却惨遭迫害。1967年闻捷遭到“舌头加拳头”的批斗,他愤而出走以示抗议,不久即被张春桥下令揪回批斗。1968年初又被加以“叛徒”、“特务”的罪名关进隔离室,他的妻子也被逼死。1969年妻亡子散的闻捷被下放到干校劳动,在干校与戴厚英(当时也在干校劳动)相识、相知、相恋,却因此遭到批判:“闻捷你这个黑诗人,还有什么权利恋爱?!”

诗人愤怒已极。“我连恋爱的权利也没有,今后还能写诗?不能写诗,那我就死吧。”1971年1月闻捷含冤而去,终年四十八岁。

这位写了大量爱情诗的诗人,到最后自己却被剥夺了恋爱的权利,在艺术盛年被迫害致死,直到1978年才得以平反昭雪。戴厚英含泪写下的《诗人之死》,记录着中国当代诗坛永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