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法和家法

师法和家法

汉代太学的教育,有一定的师弟传授关系。为了确保师师相传的经说不致“走样”,促成政治思想的高度统一,汉代统治者规定传授经书必须信守师法与家法。所谓师法,是指传经时以汉初立博士的经师的经说为准绳,例如《公羊春秋》就以董仲舒所传的经说为师法,后来,大师的弟子们在传经时,又有所发展,形成一家之言,这就叫家法。例如东汉就有“颜氏公羊”与“严氏公羊”两大家。先有师法,然后才有家法,师法是源,家法是流,一般说来,西汉重师法,东汉重家法。

经师传经,如不严守师法家法,便不能进太学做博士,即使当上了博士也有被赶出太学的可能。朝廷对信守师法和家法的要求很严格,“师之所传,弟之所授,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不用。”西汉孟喜从田王孙学《易》,因改师法就不能进太学当博士,而张禹因严守师法而被推荐。东汉察举要试家法,郡国推荐孝廉都必须先到公府,接受家法的考试,张玄试策第一,拜为“颜氏”博士,教了几个月后,学生发现他学问不专,不守家法,兼说“严氏”、“宣氏”,便上书认为他不宜为“颜氏”博士,汉光武帝不得不把他撤换。可见汉时不修师法家法之戒,是极严的。

为了保证经师讲经有正本,汉安帝元初四年曾命令通儒刘珍及博士、良史,校订家法。此外,社会上的察举和太学内的考试,都要求严格遵守师法、家法。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师法、家法也没有规范的标准,至东汉喜平四年,镌刻石经立于太学门外,初步解决了统一经书的问题,也进一步说明汉代统治者对信守师法、家法要求之严格,对箝制思想的高度重视。

汉代师法家法,虽然对于儒经的专门研究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各立门户,互相排挤,教育内容烦琐,教学方法机械,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至死守章句,皓首穷经,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头脑。当今学术界也或多或少存在着门户之见,存在着“唯书”、“唯上”的倾向,这与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同样是背道而驰的,学术上的“门户开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总结历史教训可服务于今天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