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学的被动
敦煌,我国古代的战略要地,同时又是盛极一时的佛教圣地。敦煌东南鸣沙山上的莫高窟(千佛洞)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公元1035年,西夏国王李元昊进袭敦煌,莫高窟的僧众在逃难前将不便带走的佛经、绣画、文书、杂抄等物件封藏在一个洞窟的复室里,砌墙保护,并在外面绘上壁画。战乱平息了,避难的僧人却一去不返,这些稀世之宝就在这个黑暗的复室里默默而完整地保存下来。其中藏书总数达两万多卷,绝大多数是写本,一小部分是木刻本,除用汉文书写外,还有用梵文、康居文、和阗文、龟兹文、回纥文、藏文等抄写的。有一部分是佛经、道经,此外还有手抄的经、史、子、集诗、诗、词、曲赋、变文、图经、方志、医药、历书等,一应俱全,许多写本注明了抄写年月。这些手抄的经卷、书籍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面貌的真实材料,也是研究我国两千年学术文化发展的宝贵文献。令人遗憾的是,这批藏书和藏经洞的其它历史文物在尘封了近几百年以后,在本世纪初大部分被劫掠到国外,这种不幸的局面窨是怎样造成的?
1900年,这批藏经及文物被一个庸俗不堪的王道士偶然发现。他不懂得这批稀世之珍的价值,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清政府又不肯花钱运送省城保管,除了极少的写本被王道士送人,这批文物又被重新封进石窟。1902年,匈牙利洛克齐在东方学者会议上把中国的敦煌有艺术宝藏之事公布于世。接着,国际文化劫掠者开始了对敦煌文化的劫掠。
1907年,英国雇佣的匈牙利人斯坦因用金钱利诱和巧言欺骗等手段买通王道士打开了藏经洞。经过七天紧张忙碌的活动,他骗走文物九千卷左右,包括二十四箱抄写的卷子(其中完整无缺的卷子就有三千卷左右),五箱绘画和其他艺术品。1914年,斯坦因再来敦煌,还是利用王道士的关系,劫得佛经六百多卷。
1908年7月,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及其助手奴奈特又劫走六千多卷写本和一些画卷。由于伯希和是著名汉学家,所以他得到的是最有价值的经卷写本和敦煌文学抄本中的精华,而他付出的代价,仅仅是用五十两银子去捆一捆文物。
1909年,伯希和携带这批文物回国,途经北京时公开展览敦煌秘籍,因此引起中国学者的震惊,清政府这才正式拨款命令敦煌官吏收集所遗经卷、文物运送北京。这批劫后余物,沿途又遭大小官吏的盗窃;运抵北京存放在李盛铎家中时又被李偷去较好的卷子。最后送进京师图书馆时,只剩下八千六百九十卷,而且大多是残缺不全的佛经,珍贵文物早已劫掠一空。
此外,日本的橘瑞超、吉川小一郎和美国的华尔纳也在1911年和1924年分别到敦煌,搜掠过剩余的佛经、彩塑以及壁画等。
现在,敦煌文物收藏最多的是伦敦不列颠博物院和巴黎的国家图书馆,日本、前苏联及各国私人手里还有一些。敦煌文化的被劫,无疑是我国文化史上惨痛的教训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