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早逝的遗憾
颜回(前521—前490),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又称颜渊,少孔子三十岁,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在孔门弟子中,颜回最坚信孔子的学说,他颂扬孔子的学问道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称道孔子的教学方法:“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罕》)他平时和孔子交谈,总是能心领神会,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但颜回退居独处时,又很能发明孔子所言之理,所以孔子又说:“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
颜回的志趣很高,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他曾说过“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的话。但是,他这种志向很少流露。孔子曾对他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述而》)孔子曾用“仁”来衡量他的弟子们,说颜回能做到很长时间内“不违仁”,而其余的弟子只是有时想到一下“仁”而已(《雍也》)。
在“天下无道”(《八佾》)的社会里,颜回不肯出仕,过着清贫的生活。他身居陋巷,箪食瓢饮,五谷常绝,“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先进》)孔子称道其贤,是由于他实践了孔子的理想。在孔子看来,符合道义的生活,即使是贫践,“饭疏(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一个有政治抱负和崇高气节的人,不应迷恋物质享受和计较利害,更不能因追求物质享受而放弃人道理想,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这正是后世所称赞不已的孔颜人格、孔颜乐处的精华所在。
由于长期的贫困生活,颜回身体很弱。《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早)死。”《孔子家语》说他三十二而死。颜回死时,孔子悲痛欲绝,大声悲呼:“噫!天丧予,天丧予!”跟随孔子的人说:“子恸矣!”孔子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颜回死后,孔子还常常追念他。鲁哀公问孔子,他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季康子也用同样的问题问孔子,孔子也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先进》)颜回学问渊博,品格高尚,以德行著称,被后懦列于七十二贤之首,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复圣。
可是,在当权者中有谁关心过颜回的物质生活?有谁爱惜过颜回这样的人才?中国古代又有多少类似颜回这样的有才之士而死于贫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