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剑技术的失传
公元前227年,卫国人荆轲,为报答燕子丹的厚待之恩,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之心,奉命离燕赴秦,去执行刺杀秦始皇的使命。荆轲以进献秦国逃亡将军樊於期的人头和藏有匕首的燕国地图为礼物,晋见秦王政。献图时,图穷匕首现。荆轲马上弃图执剑,冲上前抓住秦王的衣袖行刺。秦王说时迟那时快,猛然从坐椅上跳起躲开。秦王把衣袖拽断,借机绕着宫殿的大柱子奔逃;荆轲执剑紧追不舍。在奔跑中,秦王身上佩带的青铜剑,因剑身太长,连抽数次,方抽出剑鞘。经过剑来匕往,寒光闪闪。终于,荆轲的左腿被秦王的青铜宝剑斩断。荆轲倒地将匕首掷向秦王,但未刺中,秦王又挥宝剑向荆轲连砍数剑,荆轲绝命身亡。
随着这场悲壮故事的结束和岁月的流逝,后人对荆轲的匕首和秦王的宝剑产生了兴趣和疑问,荆轲的匕首是太子丹用重金从赵国徐夫人手里购买并让工匠用毒药喂淬过的特殊兵器。为了便于藏匿图中,匕首较短小,在格斗中对荆轲不利。从兵马佣一号坑中出土的秦代宝剑等实物,更帮助我们解答秦王“负剑斩荆”时,何以数次才抽剑出鞘?何以一剑断腿如此锋利?从考古发现中证实,西周出土的剑剑长27厘米,剑身短小,形同匕首。秦代青铜剑的铸造工艺已达顶峰。锋利超群,剑身长达90—120厘米。秦王腰间佩带这样宽长厚重的兵器,紧急情况下不易抽出,秦王“负剑”实为“扶往”剑鞘再拔剑。从一号坑出土的青铜剑,虽然历经千百年,经实验,轻轻一划可以划透19张纸,其刃之锐可想而知。经科学测定,此剑系由铜,铅,锡三种金属构成,坚硬锋利而又具韧性,达到削铁如泥,断石如粉的境地。因而一刀断腿,可信无疑。秦剑虽历经2000余年的侵蚀风化,依然光亮如新。经研究完全归功于剑表面涂有一层厚10—15微米的含铬化合物氧化层,说明秦剑已通过铬盐氧化处理。可见我国古代铸剑技术已相当高超。但是令人惊叹和遗憾的是这种化学镀铬技艺,随着青铜器退出战争舞台,在我国也慢慢失传。到本世纪30年代,这种工艺由德国人重新发明并取得专利。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古代工艺技术,多是家庭作坊,世代单传,往往“人在艺存,人亡技绝”;另一方面,说明长期封建社会,保守封闭,轻科学鄙技艺,视技术为“淫巧小技”而不重视研究,继承和开发。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应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