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不绝的广陵散
嵇康字叔夜,是魏晋时的名士。他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其实他们是反对虚伪礼教和礼法,对所处时代的黑暗不满的文人,以佯狂纵酒而玩世。而嵇康尤其个性刚烈,竟因此招来杀身之祸。
魏晋之交,魏王室已经没落,司马懿父子趁机篡夺政权,后来建立了晋王朝。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他们提出了“名教”,即“定名分,设教化”,用此来统治天下,使人民臣服。嵇康对此非常不满,针锋相对地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提出了“非圣无法”,对古代圣贤采取一种讥嘲的态度,“轻贱唐虞而笑大禹”,“非汤武而薄周孔”,公开地反对司马氏集团。为了表示他与司马氏政权的势不两立,他的好友山涛举荐他做官时,他不惜与之断交,并写下了著名于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语言尖锐深刻,虽在痛骂山涛,却针对着司马氏统治下的虚伪、残酷的政治。
对待司马氏集团的人,他更是毫不留情面。有一次,司马氏派心腹钟会去拉扰他,当时嵇康正在柳树下锻铁,他正眼也不瞧钟会一眼,仍然扬槌不止,傍若无人。良久,钟会讪讪地告辞,嵇康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只好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因而记恨在心,后来向司马氏上言道:“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性,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今不诛康,无以清王道”。司马氏于是采纳了他的意见。
嵇康在当时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据《晋书》记载,嵇康将要被杀时,三千名太学生不顾危险,请求把他作为他们的老师,以免除他的死罪。然而统治者是容不下这种“非汤武而薄周孔”的礼教的叛逆者的,最后终于以罗织的“不孝”罪名杀害了他,死时年仅四十岁。
嵇康精研音律,写过《琴赋》和《声无哀乐论》,并且精操《广陵散》。临刑前,嵇康从容地奏完一曲《广陵散》,接着抚琴而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后来,他的朋友向秀在经过嵇康山阳的旧居时,听见笛声,怀念嵇康,写下了《思旧赋》:“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便说这篇赋由于当时政治的极端黑暗和恐怖,几乎是刚开始便结束了。
千百年后,当人们回想起这位刚肠疾恶的文人时,似乎还能听到广陵散那凄怆的不绝的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