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的通货膨胀

战后日本的通货膨胀

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无条件投降,揭开了战后史的序幕,开始在废墟上重建日本经济。不久,不知不觉地爆发了通货膨胀,并且越来越严重,正好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发生的破产性的通货膨胀又在日本重演。

日本银行调查的东京黑市物价指数显示,停战那一年的12月比停战后一个月即9月上升了30%,昭和21年(1946年)2月已猛涨到二倍。另方面,停战当天的8月15日,日本银行纸币发行余额为303亿日元,而月底即增发到435亿日元,只有半个月的时间就膨胀了40%。到第2年2月底已经增发到599亿日元,不到半年的时间膨胀了一倍。大量增发货币,黑市物价便随风暴涨;黑市价涨,已经成为有名无实的公定价格便随之提高。就是通过这样的发展过程,通货膨胀日益加剧。

战后通货膨胀的根源,说起来,就在于钱和物之间存在着极端的不平衡。溯本求源,就是因为战争时期筹措巨额战费,一直是依靠日本银行的借款,依靠通过向国民大众强制摊派的办法发行庞大的赤字国债,因此,强大的货币购买力潜在地积累起来。另一方面,消费资料的供应能力一落千丈,因此,已经充分地埋下了总有一天会引起通货膨胀大爆发的种子。本来就已经存在着这样过剩的购买力,再加上败战后促使不断增发货币的因素,又日积月累,大大增加。

对战后日本的通货膨胀,在战后不久的那个时期,曾存在两种对立的看法。东大教授大内兵卫就通货膨胀迅猛发展,正引起悲惨的后果这一现状敲起警钟;币原内阁的大藏大臣涩泽敬三通过日本广播协会电台发表广播演说,主张为抑制通货膨胀而不顾一切地停止战时补偿(被称为“蛮干演说”)。而与此完全相反,成为鲜明对照的通货膨胀乐观论者是石桥湛山(不久便就任第一届吉田内阁的大藏大臣)。石桥认为,因为战争结束了,军事开支已完全取消,这就可以紧缩财政支出,把过去用于军需生产的物资全部转向民需生产。而且停战后的那种失业者增多、设备大量搁置的状态,决非通货膨胀现象,如果想以通货紧缩的政策来处理这种事态,必将引起金融恐慌,生产萎缩,国民生活下降。因此,为了恢复生产,即使财政出现赤,增发货币,也应该说这才是真正的健全财政,而且应该完全废除统制,实行经济自由化,以加强生产。这是石桥的一贯主张。和这种主张相呼应,产业界也积极要求早日废除经济统制。

但是,涩泽大藏大臣却再三正式表明,不停止也不延期偿付国家战时债务(停止金融机关的支付)日本经济的实际情况并不象石桥说的那样令人乐观。在政府内部从昭和20年(1945年)11月开始,也越来越认识到恶性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经济危机的严重性,并且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开始研究突破危机的经济政策。

昭和21年(1946年)初,各省(大藏省、农林省、商工省、内务省、厚生省以及内阁审议室)凑起来的危机对策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项:(一)实行冻结存款、兑换新日元,以及为实施财产税而调查财产等财政金融政策;(二)物价政策,建立以米价和煤价为主的新的公定物价体系,决定并实行战后物价对策基本纲要;(三)粮食对策,揭发不正常的囤积行为,促进米麦上市,同时向盟军总部恳请发表进口粮食的决定,以安定民心;(四)充分地利用隐匿和囤积的物资,凡停战时接受的非法处理品,垄断购买、囤积居奇的物资,由国家收买,进行适当配给;(五)对失业者和生活困难者,采取紧急就业对策和生活救济对策。这些对策,统称为“经济危机紧急对策”,它是一整套的综合政策,并且事先征得盟军总部的同意,于二月十六日向国民发表。为实施紧急对策而制定的五项紧急敕令,即《金融紧急措施令》、《日本银行券存入令》、《临时财产调查令》、《隐匿物资等紧急措施令》、《粮食紧急措施令》,于2月17日公布实施。《物价统制令》,于3月3日公布实施。

如上所述,原来是打算把这种经济危机紧急对策作为综合政策推行的,但是,除了采取冻结存款这种破例的非常手段的金融紧急措施外,几乎都没有收到象样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冻结存款和兑换新日元这两项措施,在紧急对策中,给人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冻结存款的目的是想冻结过大的货币购买力,以便从这个方面遏制通货膨胀。从3月2日起,旧日元券不许再流通,到3月7日为止全部强制存进银行。而且以旧日元兑换的新日元,户主限有300日元,其他家属每人限有100日元,其余全部转入冻结存款。以后,每月没有收入的家庭支取生活资金也只限支取同样数额。领取月薪者的工资,也只支给500元以内的新日元,超过五百元的则作为冻结存款支给。这就是当时被称为冻结存款形势下的“五百元生活”,而到昭和21年(1946年)3月为止,东京的粮食黑市价格,大米一升(约1.5公斤)为68日元,土豆和红薯一贯(3.75公斤)分别为50日元和46日元。比较起来也可以看出,人民群众过“五百元生活”是多么惶恐不安。

战后日本通货膨胀及其对策失效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教训:靠统制经济这样的普通老办法来复兴日本经济已经不行了。只有采取因地制宜的强硬措施才能达到目标。日本当时急需解决的重油、无烟煤、钢铁、橡胶等生产资料,据此,吉田首相果断地采取“倾斜生产方式”,把经济政策的重点都集中转向努力增加生产上来。后果证明,这样做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