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声腔难觅迹
我国戏曲到了明代,北杂剧和南戏在音乐上进一步交流与融合,在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此时各地方出现的戏曲尉称中有些是在音乐上、演唱形式上以及使用的伴奏乐器与伴奏手法上等方面都受到当地民间音乐与语言的深刻影响,因而在腔调唱法上有着某些共同的特点。人们把这些音乐关系密切的剧种和腔调即称为某种声腔或声腔系统。各种地方声腔的兴起,形成了这一时期戏曲音乐绚丽多彩的局面,开创了以南曲为主体的传奇。上于南曲流传地区广泛,促成了多种声腔剧种的形成。号称明代“四大声腔”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便是流行于江南各地的主要声腔。
“海盐腔”据传约在明代王德年间(1506—1521)产生于浙江的海盐地区。据记载这种声腔的音乐风格幽稚、文静而抒情,演出时以锣鼓、拍板伴奏,后又加入弹弦乐器。在《金瓶梅词话》中就提及海盐腔的演唱和伴奏形式。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后,人们评价音乐时说该剧在音调上吸收了“海盐腔”的风格。人们还称它是昆山腔兴起前南曲的主要声腔,对魏良辅革新昆山腔以及江西宜黄腔的产生都曾有着重要影响。可惜这样深有影响的一种声腔曲谱至今无一字存留。只是有人认为后来出现的海宁皮影戏唱腔和浙江瓯剧所唱的昆腔中还保存了一些海盐腔的成分。
“余姚腔”源出于浙江绍兴府的余姚一带,元末明初已经形成并广泛流行于浙江、江苏、安徽诸省。但该声腔的史料记载极少,曲谱也是片纸无存,共声腔的面貌特征皆无人稽考。一般认为浙江结兴的腔调为其支派;也有人认为后来的越剧声腔与之有关;也有人认为新昌的高腔(调腔)和宁海平调是其后裔等等,都需进一步探究。
“弋阳腔”约在元末出现在江西弋阳一带,后传入苏南地区以及安徽、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北京等地。音乐精犷豪放,一直保持着民间艺术传统。它善于将其他诸声腔的传奇改用弋阳腔演唱。既善于与各地土语、乡音结合又善于吸取各地民间音乐的营养。演唱时台上演员独唱,后台众人帮腔,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来烘托喧闹热烈的情绪,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成为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声腔,对后来清代各地方戏曲剧种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以至后来的高腔系统的剧种或演唱高腔的剧目都与弋阳腔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但这种声腔的音乐具体是怎样的呢?“向无曲谱,只沿土俗”可见也是无谱可寻,迄今仍未能得识其真面目!
至于“昆山腔”至今存有大量史料与曲谱可供参研,这是研究明代“四大声腔”的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