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者自食苦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各国的经济遭受严重的破坏、即使是战争的挑起者日本也不例外。投降时的日本,国土荒芜,经济衰竭,民不聊生,一片惨淡景象。战争的魔爪到处留下了可怕的伤痕。
战争末期,遭到美国空军的轰炸,包括广岛、长崎两市横遭原子弹轰炸之灾在内,全国有119个城市变成废墟,化为一片焦土。当时的城市没有蒙受战火之灾的,只有京都、奈良、金泽、仓敷、山口、弘前等可以数得过来的几个地方。在全国,战火烧毁的住房,实际上共达220万户,有900多万人,真是被烧得空空如也,只剩下一身蔽体之衣。再加上战争时期根据强制疏散和撤退的命令而拆除的房屋,战前全国约有1400万幢住房,竟锐减到1135万幢(损失率约为战前的20%)。
因战祸而失去的,当然不只是这些住房。城市及其周围的工厂、道路、桥梁、港湾设备、船舶等等,全遭破坏,荒废殆尽。
据后来成立的经济安定总部编写的《太平洋战争损失报告书》记载,日本的国有资产因战争而遭受的损失,按停战时的价格计算,总额达992亿日元(按照1970年的价格换算约12万亿日元),把武器、飞机、舰艇类除外,仅和平用途的国家财富即损失653亿日元(按照1970年的价格换算约8万亿日元)。同昭和19年(1944年)比,战争损失率约为国家财富总额的35%,为和平用途的国家财富的25.4%。顺便说一句,据认为,国家财富因战争而遭受的损失的总额,相当于昭和二十一年(1946年)度国民总产值的总金额,即使日本经济得到顺利的恢复,国民要夺回已丧失掉的国家财富积蓄,也恐怕需要花费十多年的岁月。另外,据推算,因战争而遭受的人员损失,仅军人和随军的文职人员即达199万人,一般国民为69万人,共损失268万人。
在国家物质财富资产中,遭战祸最为严重的是上述住房和船舶。船舶的拥有吨数,战前为630万吨,经不断地被击沉,到停战时已锐减到只有153万吨。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不能持久使用的“战时标准的船舶”(战时粗制滥造的劣等船),在这种状况下,不管国内物资怎样缺乏,也没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从海外运进物资。仅有的一点指望就是受战祸影响不太大的铁路运输和水力发电能力,但只靠这点力量,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迅速增长的需量。
不能用数字表示的领域,也深深地留下了战争的烙印。中国有一句古诗,说“国破山河在”,但停战后的日本,就连山河也荒废殆尽了。长期的战争,困难重重。为治山治水而建设的工程,无人过问。森林资源,滥砍滥伐,造林也不能很好地进行。农业的耕地面积,由于战争中劳动力不足,被征去修建飞机场等,也大大缩小了。肥料不足,只能任凭地力自然消耗下去。对于所有这一切的报应,一举涌到人们的面前,昭和二十年度(1945年度)来了一个大荒年,第二年又赶上河水泛滥,损失惨重。
这就样,日本经济遭受战争灾害之后,真是千疮百孔,遍体鳞伤,而且有大约600万人从海外复员、遣返回本土,又要供应这些人生活资料。同时,战前和战争期间赖以生存的供应,比如从朝鲜来的大米、豆类、铁矿石、无烟煤,从台湾来的大米、糖,从桦太来的木材、纸浆、纸和煤,从中国来的铁矿石、煤、大豆、盐、铁矿石和煤等等,完全杜绝了,从这方面也促使国内的供求关系日趋紧张。
这样一来,日本虽然迎来了和平,但却满目荒凉,昏昏沉沉,茫然不知所措。国民的主心骨日本政府,在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后,一切都等占领军的指示,无法向国民提出明确的方针,毫无作为。
迷雾茫茫,天昏地暗。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降到了约为战前(1934—1936年平均)的60%的水平,极度的物资缺乏袭击着国民生活,通货膨胀急剧发展。
日本侵略者发动世界大战,妄图吞并全世界,其结果连他们本国的经济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这个事件告诫人们一个道理: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但是对于于非义的反动战争来说,它最终既不能消灭敌人,也不能保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