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原文与翻译、赏析
李清照
香冷金猊①,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③,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释】 ①金猊(ní倪):这里指狮子形的金属香炉。②宝奁:贵重的梳妆匣。③阳关: 这里指送别的乐曲 《阳关曲》。
【词大意】 炉香燃尽无心添,被子该叠不愿管,头发应梳心意懒。梳妆匣子久相掩,上面尘土已堆满,太阳高照在钩帘。最怕离别把心担,心中之事口难言。近来消瘦为哪般? 中酒悲秋不相干。阳关唱过千万遍,执意要走挽留难。此去如到天台山,桃源深处遇天仙,我在妆楼受孤单。楼前流水将我怜,知我终日把你盼。目不转睛使劲看,内心又添愁一段。
【赏析】 此词主旨是写作者一腔临别心绪,也就是写其在丈夫远行前夕难以为别的心情,以及对别后孤寂情状的拟想。《漱玉词》 中题旨涉及伉俪暌违的至少占三分之一,但作者如此明显的作为送行人出现,这是唯一的一首。原因是以往不是她在送丈夫 “负笈远游”,而是自己受新旧党争株连,皇帝下令禁止元祐党人子弟留居京城,她是被迫随娘家人由汴京回归原籍的。所以在离别汴京时她总是被送者。这一次她作为送行者,与丈夫分手的地点不是在汴京,而是在赵明诚的故居青州府。
为了较确切地阐释词旨,在推定此词写作地点的同时,尚需进一步搞清它的写作时间。作者婚后第二年党争加剧,其间反反复复约五、六年,至徽宗大观元年(1107),蔡京再度复相,赵挺之被罢右仆射五日遂卒,从这一年或下一年起,赵明诚偕李清照屏居乡里十年。在他们回乡的第四、五个年头上,即政和元年 (1111),赵挺之妻郭氏奏乞朝廷恢复挺之司徒等职。这表明从这年起赵明诚亦可恢复做官的资格,但史乘中无具体记载。我们可以如此推想: “屏居”是隐居,就是不出来做官,赵明诚夫妇屏居乡里既然只有十年,就是说到政和七年或稍后便不再隐居,又出来做官了。这首 《凤凰台上忆吹萧》 当是重和元年 (1118),屏居结束,赵明诚离青州赴任前夕,李清照为他所写的送别词。
关于赵明诚此次之何处赴任,史载阙失,但有一点宋史中明确记载,即新旧党争早已平息,赵明诚不管到哪里做官均可携眷前往,他为什么要她独自留在青州? 为此她可能不止一次地祈求将她带上,而他不肯答应,她便心灰意冷,什么也不想干了:炉香熄灭了她不管,被子也不叠,太阳老高才起床,起床后头也懒得梳,首饰匣上已经落满了灰尘。她口头上说最害怕的是 “离怀别苦”,实际还有更担心的事,话到嘴边说不出口。她近来这么消瘦,并非因为饮酒过多沉醉如病,也不是因为悲秋。上片在这里打住,乍一看有点像戏剧中的悬念,其实不是悬念,而是作者的难言之隐。
这难言之隐是什么,下片也不便直说,而又不能不说,只是隐去了她要跟他走的意思,径说为了留住他,她便反复咏唱宛转凄切的《阳关曲》。然而没有用,他执意要走,即使唱上千万遍 “阳关”,也留不住。他已经铁了心,也就罢了!这就是“休休”二字的深层语义。按说丈夫出去做官不是坏事,她为什么这样苦苦挽留不愿让他走呢?原来“念武陵人远”,才是真正的谜底。她之所以不肯让他外出,是担心他会像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那样,遇上仙女,乐而忘返。下面的“烟锁秦楼”句,有学者以为此秦楼乃古诗 《陌上桑》“照我秦氏楼”之楼。这恐怕不是李清照的原意,她笔下的“秦楼”,当是与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所居凤台(亦称秦楼)有关,但不是照搬萧史弄玉的爱情故事,倒可能取意于李白 《凤台曲》 的“曲在身不返,空余弄玉名”。在神话故事中,弄玉和萧史共居秦楼十年后,一旦随凤比翼飞升,而她李清照虽然也在青州陪伴丈夫屏居十年,到头来自己却像被萧史遗弃了的弄玉一样,孤单单地留居在被烟雾笼罩的闺楼中。
作者写这样的送别词可谓用心良苦,她想感化丈夫不要忘掉她另图新欢。特别是“念”字领起的下文,多么委曲动人,她盼望丈夫归来的急切心情,没人理解,她终日痴呆呆地瞅着丈夫归来的必经之路,那种望眼欲穿的样子,走远了的“武陵人”是不会知道的,只有作为见证人的楼前流水的如泣如诉之声,才是我心弦的颤动!对一篇吞吐委曲、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来说,完全揭出它的谜底,反倒使人败兴,那么对于此词结拍的“从今又添” 的 “一段新愁”,是什么?就由读者自己去补充想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