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月光凄冷清幽……》原文与翻译、赏析

《淡淡的月光凄冷清幽……》原文与翻译、赏析

叶赛宁



淡淡的月光凄冷清幽,

无边的原野更添哀愁,

这情景啊,在欢乐的小时候

何止我一人因爱得深沉而诅咒!



憔悴的柳树垂立路旁,

大车的辘辘吟唱在空中回荡,

此刻哟,我实在没有心思,

再去把这歌声欣赏。



对乡间茅舍我已无动于衷,

那熊熊炉火已不能把我的柔情激动,

早春飞雪般的苹果花也难叫我心醉,

只因为祖国的大地啊,还这般贫穷。



如今别是一番风光令我神往……

一片轻柔的淡淡月光,

映照着一行行基石、一排排钢梁,

我看到了祖国的雄姿与力量。



俄罗斯的土地啊,辽阔无涯!

你受够那简陋耕犁的无情欺压!

望着你凄苦无告的模样,

白桦杨树也不禁潸然泪下。



我不知道我的未来会怎样,

也许我对新生活毫无用场,

然而我依旧盼望,盼望

贫弱的俄罗斯变得坚强如钢。



任凭风雪急,那管雷雨狂,

我一心倾听着马达的轰响,

如今我再也不愿,不愿

听那大车辘辘转动的哀唱。

(杜奉真 译)



【赏析】 作为“乡村的最后一个诗人”,叶赛宁对古老的俄罗斯农村有着一种特有的眷恋。他深爱着俄罗斯的农村和大自然,深爱俄罗斯勤劳的农民和纯朴的习俗,在散发着稠李树气息的诗歌里,讴歌或哀叹俄罗斯农村和美丽的大自然成为始终不变的主旋律。他歌唱太阳、明月和星星,田野、密林和湖水,还有那婉转鸣唱的夜莺、婷婷玉立的白桦……在诗人笔下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然而,在明朗的主旋律背后,还伴随着一个副部主题——这就是为俄罗斯的贫困落后而生出的一种近乎绝望的忧伤:母狗失去自己的幼崽,奶牛面临着被宰割的命运,农舍东倒西歪,无论走到哪里,都“只有眼泪和叹息”。在叶赛宁的诗歌里,这个主题随着古老农村的没落而逐渐上升、强化,明朗的调子则逐渐减弱。这里透露出了诗人深刻的内心苦闷。

这种苦闷的根源就在于两种文明的冲突,纯朴、古老的乡村在强大的工业文明的攻势下显现出一派颓势。叶赛宁忠实于他的世世代代的先人生活的这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他执著地为那片“往他胸中注入许多温暖的”土地歌唱。然而,城市的文明闯进了农村,使诗人觉得闯进来的是怀着敌意的“铁的客人”。他踏上这“蓝色田野的小道”,伸出“黑色的爪子”要摧毁他的故乡。诗人悲愤地呼喊着:“这手掌是无生命的异类,我的诗有你们就活不了!”强大的工业文明冲击着古老田园的恬静和怡然,美丽的乡村失去了她的宁静,诗人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失落。

随着苏维埃工农联盟的日益巩固,新的“钢铁骏马”的优越性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它为俄罗斯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叶赛宁亲眼目睹祖国新的转机,最后终于为“工业的力量征服了”。对工业化理想的承认,促进了“农民天堂”这种幻想的逐渐消除。“钢铁之物”与 “活物”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痛苦中得出的对世界的新认识在本诗中展示出来。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已不再留恋贫穷而无生路的俄罗斯。当年诗人窗前那棵棵吐露出勃勃生机的白桦树不再荡漾出欢声笑语,它也为祖国的贫穷而潸然泪下。人格化了的白桦树被诗人的哀愁压倒了,在情与景的交融中,忧郁的效果表现得更加强烈,昔日“辚辚地歌唱”的大车再也引不起诗人的兴趣,只好任其在凄冷的月光下飘荡。诗人自白道“对乡间茅舍我已无动于衷”,“那熊熊的炉火已不能把我的柔情激动,早春飞雪般的苹果花也难叫我心醉,只因为祖国大地啊,还这般贫穷。”

诗人的敏感使他清醒地看到,在新生活中他不会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将被时代所抛弃。祖国的富强是同他心爱的古老农村的逝失,同诗人自身的消失悲剧性地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在一首诗里他不无凄凉地吟出这样的诗句:“这里不再需要我的诗歌,也许我自己在这里也无人需要”。可是,从结尾处那音调高昂的诗句里传达出的一丝忧伤的余韵中,我们听到,为了“贫弱的俄罗斯变得坚强如钢”,叶赛宁仍然热切地呼唤着新生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