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原文与翻译、赏析

《匆匆》原文与翻译、赏析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利利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赏析】 读罢《匆匆》,诗中所抒发的那种由于失去时间而懊悔不已的情绪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一位青年竟能如此地反省自己,该是多么令人钦佩啊!

原来,“五四”运动中的朱自清也像当时许多进步青年一样曾经有过光明的向往,为新时代的来临而欢呼,并且在《光明》一诗中说:“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表现了这位青年人开辟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势力的强大和新的社会蓝图尚不甚清晰,在知识青年中便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退回老路,仍去读经研古;一部分人出国留学,寻求新知识;而另一部分人却大步走向工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面对这种急剧的思想分野,朱自清却一时感到茫然,退缩固然不能,但前进又该怎样呢?他犹豫、徘徊,眼瞅着宝贵的时光在身边白白流逝,此诗便是对这种心绪的写照。

这首散文诗主要运用了对照的表现手法,突出时间与抒情主人公“我”的反差,由此形成浓郁的艺术氛围。燕子去了,杨柳枯了,桃花谢了,可是它们都有“再来”、“再青”和“再开”的时候。它们失去的东西能够再返回来,重新获得,延续下去,可见在时间上它们是无限的。然而面对自然界新陈代谢不已的现象,诗人却十分恐慌了,他想把失去的时间找回来,却不知时间藏在哪里。其实,对人来说时光是不能失而复得的,在这里,诗人深深地陷入无限与有限的不可逆转的规律之中,他所发出的慨叹,是困惑,是隐痛,也是些微的醒悟,因为他终于开始在思索这匆匆而去的光阴了。

思索是可怕的。像是刚刚才明白过来,二十四年,“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空虚之感,渺小之感涌上心头;进而将自己的时间的生命、生命的时间,与那大自然相比,仿佛自己竟然小到不存在了,“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全然被无限大的空间所淹没。于是“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那么,那匆匆的时间究竟是怎样飞逝的呢?诗人在不胜痛悔中作了仔细的回顾。在这里,诗人以“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表明,时间对自己并不例外,同样是会惠顾的。可是“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时间同样并不因“我”而有所偏袒,它始终处在运动之中。然而“我”又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呢?说来无非是用一些琐琐碎碎、平平庸庸的事情打发日子罢了。看来“我”也在动,在洗手,在吃饭,在默想,在休息,……然而实则是处在一种停滞之中,于是那有脚的太阳便毫不留情地从手边身边走掉了。这实在是无可挽回的局面,一方始终在动态中,而另一方却简直就死死地保持静止的状态,这怎么能怪时光匆匆离“我”而去呢?

诗人在进行上述反差对照中,既是清醒的,理智的,同时也是饱含着浓重而复杂的情思的。他有自己的一番抱负,却一时不知怎样去实现;他有自己的苦衷,却又一时解释不清。这样,当他把时光的匆匆与自己的无所作为进行对照的时候,便难以抑止地、接连不断地进行了多达11次的设问。这些众多的设问,既是诗人的不解、疑惑、猜度,更是诗人多侧面多角度的探索;他是多么急需为自己找到答案,找到方向,找到出路啊! 与此同时,诗人还毫不掩饰地时时对自己进行着诘贵,流露着无限的悔恨与慨叹,这些主观情感的宣泄,使诗中追悔时光流逝的真情愈加浓郁和感人。直至诗的末尾,在经过认真的探寻之后,诗人终于恢复了自信,认识到自己在这世界上应该创造一定的价值,用明白的话语道出“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全诗像是一团阴云忽然开朗,连出一线光明,使这一深沉的反思终于绽出希望的蓓蕾。这看来是诗人的胜利,然而又何尝不是《匆匆》留给读者一点继续思考的余地呢?